唐佑之牧师事奉华人教会65载 忠心犹如一日

1
1

华人神学教家唐佑之牧师本月15日安息主怀,终年90岁。教会年青一代对唐牧师所知不多。美国中信出版、邱清萍写的《从飘泊到植根—北美华人教会采风录》一书,以及唐牧师的一些访谈,让后人对唐牧师生平略知一二。

原籍福建晋江,1925年在浙江宁波出生。他父家世代从商,他却自小爱与书本为伍。虽然父母不信主,但却羡慕教会学校有助培育孩子优良气质,因而将他和他的四位姊姊都送进教会学校,令他有机会接触宗教,在主日学、主日崇拜等听闻《圣经》话言,福音种子自此深植他的心里。对此他曾说:"神的话语我完全接受,但是否得救呢﹖我不清楚。"

1941年中日战争爆发后,16岁的唐佑之失学,于是赴北方的天津投靠舅舅,并一面工作,一面发愤自学。在远离至亲的北方他倍感孤单,幸好他主动到了教会成为,他更因此信主,确定自己得救。

但好景不常,舅舅因他是唐家独子,认为他要延续香火而阻止他去教会,令唐佑之不得不依靠《荒漠甘泉》、《馨香的没药》等书籍解属灵的干涸,没想到这等书成了他的牧者,更为他奠下深厚的文字事工的动力。

战争结束后,他被教会介绍到中央银行当文员工作过几年。1949年大陆变色,他10月时原想到上海与亲人重聚,却因船被迫改道而到了香港,亦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期间他有清晰的蒙召经历。当他回广州时一次收到他姐姐的信,说父母信了主。他虽然感到兴奋,但想到自己从无向父母传福音而愧对父母及上帝,在圣灵强烈感动下,他深深祷告认罪,心里充满平安,清晰感到上帝呼召,并带领他到香港。但他深恐自己的一时冲动,并不愿在教会透露蒙召经历,免得被人误会是想谋求一份职位。他就祷告:"神啊!若是你的旨意,让我不自己开口,却有别人给我专一服侍主的机会。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了。"

就这样他等候了十个月的时间,到他山穷水尽时,他在1950年港九培灵会门口派传单时,忽然得一位传道人走过来,主动跟他说:"弟兄,我觉得你是神所选召的人。"他由是确定上帝的应允,并明确自己的蒙召经验。那传道人并引领他到了内地会的出版社、即现时证主出版社的前身开始了全职事奉,由那时起他事奉上帝,从未间断。

他起初所作的多是写单张、出版CD等工作。后开始受浸信会委托翻译神学书籍。当时他还未接受装备,对他来说是很大冲击。后来他觉得应接受正规神学训练,1955年即在台湾浸信会神学院作传道同时修读神学 ,三年后完成基本神学教育。后来再三年在美国、再三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修毕哲学博士学位。

接受神学教育对清晰他的事奉方向有很大莫助。他感到华人教会很需要旧约研究,因为新约希腊思想背景,宣教士一般多注重新约,但旧约是东方的人书,作为东方人应更能明白,因此他专攻旧约书卷、且集中先知部份。

唐牧师学成回来后他曾挣扎作教会牧养还是作神学工作,因为两者不能兼顾,他就毅然放下书室的事奉,专心神学院里。

他亦曾解释为什么在英国攻读博士而不留在美国,他认为他曾在美国修读数年神学,美国神学有其盲点,应该尝试不太保守、又注重研究的方向。一般人害怕到神学思想自由的地方信仰或会走向偏差,但他认为只要信仰根基稳固,应开放自己去接触不同的方法和教育,因此他选择英国进深神学教育。

英国深造回来后,因工作要求,唐牧师重拾已放下多年的文字工作。除了教书及讲道外,文字工作亦是他心中的负担,他更认为他要一直从事文字工作,直到主让他离开世界。文字事奉上他主要著重三方面,一是以研究为主,二是教会真理,第三是著重现代特别的问题,如基督徒中年问题、伦理道德问题。

1974年他开始从事写作,常得当时台湾校园团契编辑苏恩佩鼓励。从第一部著作《牧野的芦笛》开始,30多年他共出版了135种书,涉猎旧约研究、旧约注译、旧约神学、系统神学、教会真理、敬拜丛书、宣教、当代问题、神学解经、灵修文粹等,被认为是当代华人最多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