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培理(Billy Graham)和約翰·斯托特(John Stott)會感到驚訝。1974年,他們勉強召開了第一次洛桑大會--這是一個在瑞士洛桑舉行的以西方男性為主導的宣教會議。雖然這次聚會帶來了許多積極的成果,但最持久的影響來自於拉爾夫·温特(Ralph Winter)所發表的一篇論文,該論文重新定義了宣教策略,圍繞著接觸未得之民的概念。
時間快進五十年,到2024年,來自200多個國家的5000多名男女聚集在韓國首爾,參加第四屆洛桑大會。
那些深入的對話和經歷,每一天都讓我感到沉默和震驚,情緒耗盡。我經常在震驚中漫步回到我的酒店房間。
韓國教會的接待工作無可挑剔。這可能是我參加過的行政方面最複雜的會議之一。
尋找場地、滿足5000人需求、提供餐食、組織住宿以及處理文化差異--例如決定誰上台、誰應該受到榮譽,以及大家坐在哪裡--看起來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還有籌集來的數百萬美元的資金,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參加大會。洛桑的領導層和服務我們的韓國基督徒們,將這一切執行得出色而優雅,他們值得高度讚揚。
天堂的滋味
我怎麼可能描述與來自200個國家的5000人一起唱歌的感受?我做不到。這是一種天堂的滋味。我是否還能以同樣的方式朗誦「聖徒的交通」這句話?可能不會了。
教會是如此多樣而美麗。這也是為什麼我花了一段時間來整理和寫下我對大會的想法--我實在是被淹沒了。
有一個晚上,參加者上台舉著世界上50個最受迫害國家的名字的標牌。隨著每一個名字被朗讀出來,有人用母語禱告説:「主啊,憐憫___。」房間裡充滿了合一的代禱,我被這一刻的沉重感所打動,幾乎無法開口。
許多人已經發表了看法,並在會後展開了辯論。讓我給你概述一下所發生的事情。
讓教會一起宣揚和展示基督
大會的主題是「讓教會一起宣揚和展示基督」。
大型小組會議以talk-show的形式進行,包括較長的演講、針對特定議題的短講,以及由韓國音樂家和蓋蒂樂隊(包括蓋蒂的女兒們)領導的敬拜。
每一天都有特定的主題,從受迫害的教會到聖靈的賦權,再到工作場所的基督徒。每位參會者坐在一個桌子旁,在講者分享後,小組一起討論內容。合作被多次強調。我想很多新的倡議將會在非正式的對話中形成。
在我的桌子旁,我遇到了一位神學院院長、一位日本教授、一位印尼醫生、一位在英格蘭鄉村服務的肯尼亞牧師,以及一位與高風險兒童工作的蒙古女性。
下午有多個分組會議,涵蓋各種主題。從創造照護到人類性別,話題的多樣性讓人印象深刻。
我擔任了一個名為「移動中的人」的會議的小組領導,下午我們探討了再全球前所未有的移民背景下,教會使命所面臨的問題。
為了讓你感受到這些對話的內容,有一天我們討論了韓國教會應該如何應對預計到2050年國家人口將減少一半的情況。為了維持當前的經濟,韓國將需要3000萬名移民。這應該如何影響教會的使命?這將如何改變成為韓國人的意義?
在神學差異中導航
與全球教會的聚會考驗著保羅在羅馬書14章14節的勸告:「我憑著主耶穌確知深信 ...然而...」全世界的教會是如此多樣。
要有意義地參與,需要我們保持靈活--而他人也需對我們保持靈活。我們必須傾聽,這樣做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意識到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也存在一些盲點。
當你第一次遇見人時,感受到的團結感是很「膚淺」的。然而,隨著一週的推進,我們基督賦予的團結遭受了考驗。每當你深入合作,衝突就不可避免。這不是問題,而是現實。
大會的每個部分都讓人感覺到深思熟慮,從倒數計時鐘引導講者下台,到敬拜時的燈光效果,讓我幾乎無法看清(我只能説,我老了)。
戲劇團的加入、韓國團隊的歌曲選擇(從2000年代初的《Passion》歌曲到《Oceans》),以及講者的選擇--所有這些都傳達了深思熟慮的優先事項。
每位講者都帶來了他們自己的神學信念,正如在討論複雜主題的聚會中所預期的,有些深深引起共鳴,而另一些則讓我感到不適。
莎拉·佈雷烏爾(Sarah Breuel)主持了一個引導悔改的時間。我對這樣的事情總是感到不安,因為它通常感覺很矯揉造作。然而這次卻不是。她呼籲每個大洲參與全球宣教。她警告北美教會,不要因為認為我們的宣教運動只是殖民的產物而失去對宣教的勇氣。
這讓我想起,美國人喜歡自我批評,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往往就滑向了成為無效的基督大使。
在專注於受迫害教會的一天裡,一位講者分享道:「上次來洛桑時,只有我一個人來自伊朗。當我回去後,他們因為我的基督教信仰逮捕了我,並將我關押了五年。」
然後,他面帶微笑地説:「希望這次會議後不會再發生這種情況。」我無言以對。
來自埃及的拉梅茲·阿塔拉(Ramez Atallah)參加了1974年第一次洛桑大會。帶著淚水,他講述了一個關於一位謙卑的非洲人的強大故事,他每晚都與他一起禱告。
那個人只是自我介紹為「非洲的一位牧師」。後來他才發現,這位牧師是肯尼亞的宗主教費斯托·奧朗(Festo Olang)--一位在聖經翻譯工作中扮演關鍵角色並引導肯尼亞教會經歷顯著增長的領袖。這是一個謙卑的教訓。
我們還瞭解到,歷史上第一次,四個主要聖經機構的領導層--SIL國際、聯合聖經協會、威克里夫全球聯盟以及《世界的聖經》--均由來自非洲大陸的個人領導。
這一前所未有的變化反映了全球教會在聖經翻譯中的所有權和領導地位日益增強。例如,馬達加斯加的FJKM教會動員了300名志願者,將聖經從國家馬達加斯加語翻譯成多種當地語言。
作為這一草根運動的成果,四部新約翻譯在短短五年內完成,還有四部正在進行中。
來自巴西的宣教士和神學家羅納爾多·利多里奧(Ronaldo Lidório)關於未得之民的信息對我個人影響深遠。我向您推薦這篇講道。
讓我皺眉的其他事情
例如,一位非洲弟兄熱情而優雅地勸誡那些停止恩賜論者,聲稱他們否認聖靈的能力。我並沒有聽到任何停止恩賜論者提出反駁意見,我也不認為他們能在舞台上這樣發言。
創造關懷被框架為一個公義問題,但提出的解決方案卻呼應了世俗敍事。一位講者建議,施行派神學助長了對以色列的不公正支持。這促使洛桑發出了一封道歉郵件。
瑞克·沃倫輕描淡寫地責難互補派,建議他們忽略了約珥書第二章。我想象不出有哪位互補派會站上舞台,指責那些講道的女性。
並且不想特別針對沃倫,但當他分享他的教會植堂數字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教會--自豪地擁有超過2,000個教會,主要來自短期出行的成員--我聽到了美國對速度的關注、宣教與佈道的混淆,以及一個可能過於樂觀的統計數字。
這讓我想起了其他宣教機構,聲稱在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建立了數千個教會,卻讓這些地區的宣教士呼籲減少誇大。
一位美國的五旬派弟兄在興奮中要求,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充滿聖靈」的信徒(即五旬派)就舉起手來。會場裡一半的人舉起了手。
我無法想象一位改革宗的浸信會牧師會站上舞台做同樣的事情。某位講者在談論受迫害的教會時超時發言,音樂響起,他被匆匆帶走,以便為戲劇團的短劇讓路。
有關公義的演講往往反映了一種自由主義的視角:環保、工資差距、性別差距、反殖民主義和對資本主義的批評--所有這些都提出了進步的解決方案。
這些隱含的意思(雖然可能不是故意的)是,我們那些可能有更多自由市場解決方案的人,似乎不在乎公義問題,除非我們主張政府介入。
會議中也沒有提及墮胎或基督徒在抵抗同性婚姻方面所面臨的壓力。這讓人感覺某些觀點獲得了平台,而其他觀點則在某種程度上被巧妙地排除,儘管不是故意的。
洛桑將會感受到在LGBTQ+議題上的壓力,可能已經感受到,因為我知道有多位參加者支持同性婚姻,並認為基督徒在這一問題上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這些也是西方的辯論。可能影響大多數非西方參與者的其他問題並未成為焦點,可能是因為這些問題不在西方講員的考量範圍內。
在聚集如此龐大的一羣人時,總會有一些讓步和妥協。老實説,我不確定會議的策劃者是如何管理這一切的。
但儘管存在神學和哲學上的緊張,我知道我不同意的許多講者也散發著聖靈的存在和能力。
因此,我坐下來,傾聽,試著理解他們的出發點--希望在過程中學到一些東西。我並不總是同意他們的診斷,但我們在基督裡的合一超越了我們的分歧。
我會很高興地擁抱他們,與他們禱告,一起享用餐點。
教會的使命
在所有爭議的核心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教會的使命是什麼?在大會期間,發布了《首爾聲明》,引發了大量討論。
該聲明概述了全球福音派教會的七個關鍵主題:福音的聖經神學、對聖經的強烈看法、教會的教義、人性與聖經性別觀的視野、門徒訓練、全球衝突和科技。
這些主題中有許多值得讚美之處,但挑戰在於保持正確的神學分類,並強調佈道的重要性高於社會行動。
約翰·派博在2010年開普敦大會上提出了這一點,呼籲人們關心苦難,特別是永恆的苦難。許多參會者要求對聲明進行修訂,以明確佈道和門徒訓練的優先地位。
問題不在於教會是否應該關心販賣人口、創造關懷、面臨風險的兒童或公義問題,而在於這些問題是否應該主導一個以「洛桑全球佈道會」為名的活動。佈道和社會責任並不相同。
這場辯論並不新鮮。從1974年首次的洛桑大會到2010年的開普敦聚會,挑戰一直是平衡佈道和社會行動。然而,福音在公義、憐憫和創造關懷等領域的更廣泛應用日益突出。
這就是「具體化福音」或「全面福音」等混淆性詞語產生的根源。《首爾聲明》在這種緊張關係中掙扎,力求平衡兩者。
挑戰在於,當一切都成為福音問題時,沒有東西是獨特的以福音為中心。
例如,使徒們在《使徒行傳》第六章中專注於「禱告和施行道」,同時委任其他人來滿足寡婦的物質需求。這種角色的劃分並不是對社會關懷的貶低,而是強調保持專注。如果洛桑不為優先考慮跨文化宣教做出強有力的論證,其他人也不會這樣做。
以「和平創造」為例。我聽到講者談論基督徒在國與國之間的和解與和平創造的事工,並宣稱教會的使命是創造和平。
但引用的經文,哥林多後書5:18-21,與國與國之間的和平無關,而是通過十字架的能力使人與神及彼此和好。
重點在於,神的福音使人與神和好,並不是基督教原則用於讓國家放下武器、彼此寬恕(當然,前提是他們都接受福音信息!)。
洛桑執行主任邁克爾·吳(Michael Oh)在他最後的講話中明確確認教會需要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將福音帶給那些未得之民。
無論他是否提前計劃好,或是專注於整個星期的講話以結束於這一修正,他都將話題拉回到接觸那些未得之民上。
無處不在的神聖安排
這次大會不僅僅關乎大型小組會議或神學辯論。它充滿了無數的神聖安排。我個人每天都有多次這樣的經歷。讓我分享一個特別鼓舞我的故事。
在大會的第一個早晨,我仍然因時差而感到昏昏欲睡,走下樓去酒店的早餐區。參加者超過5,000人,分佈在多個酒店,遇到熟悉的人似乎很難。我找到一個空位,向已在桌子旁的男子自我介紹。
這就是我遇到烏茲別克的弗拉基米爾(Vladimir)的方式。當他13歲時,他對美國的一則尋找筆友的報紙廣告做出了回應。他開始與來自肯塔基州的11歲女孩通信,這位女孩通過信件忠實地向他分享福音。當弗拉基米爾17歲時,她送給他一本聖經。不久之後,他成為了一名基督徒。
但令人驚訝的是--猜猜哪個美國教會派遣了後來指導並給弗拉基米爾施洗的宣教士?正是我在蒙大拿州博茲曼所服侍的教會!
我在週日的聚會上分享這個故事後,我們教會的一位成員走過來告訴我,他是通過克魯(Cru)在蒙大拿州立大學帶領那位宣教士信主的。
想想看,神為了安排這次會面而移動了多少微妙的部分:湯姆(Tom)通過我們教會的一位成員信主,在那裡受到指導,並作為宣教士被派遣出去。
他遇見並指導了弗拉基米爾。三十年後,我,現在是救贖者教會的牧師,竟然在韓國的會議上遇見弗拉基米爾。那天早上我能坐在他身邊的唯一原因是,他的妻子通常會陪伴他,但那天她感到不舒服,留在了房間裡。
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提醒,神的主權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中運行。
洛桑的隱形影響
在我反思這次大會時,我想到了這種聚會的影響並不完全在當下顯現。
在談話中播下的種子、建立的聯繫和舉起的禱告,將在我們所有人回到世界各自的事工後,結出果實。
洛桑大會一向更關注運動而非瞬間。
在1974年,拉爾夫·温特(Ralph Winter)關於未得之民的報告並未引起轟動,但它緩緩重塑了未來五十年的宣教思維。
在2024年,或許沒有單一的「温特時刻」,但我相信這次大會的波瀾將在未來幾年持續發酵。無論是重新強調跨文化宣教、重新思考公義和佈道,還是針對移民問題的新聯盟,神將以我們尚未看到的方式使用這段時間。
願我們在每一個界限、每一種語言和每一個國度中共同宣揚和展現基督。
資料來源:Evagelical Focus
戴倫·卡爾森(Darren Carlson)(三一福音神學院醫學博士、神學碩士;倫敦神學院博士)是美國蒙大拿州博茲曼救贖主教會的帶領牧師。他是國際領袖培訓組織的創辦人,也是電影《耶穌在雅典》的製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