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華人教會人才濟濟,身為專業人士及學者的信徒衆多,究竟神怎樣能夠使用他們呢?華人福音普傳會本月出版的《華傳路》以「商宣」為題,探討它的重要性,為北美華人信徒帶來新的啓示。
華傳的國際縂主任林安國牧師把「商宣」(Business as Mission)定義為以商業作為宣教的管道。他指出「商宣」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以前已經有宣教士在中國、東南亞等共產國家或回教國家嘗試採用。最爲明顯的例子是有1815年9月在德國成立的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該會專門訓練有商業技能及工藝技能的宣教士,後來更在1852年進一步成立巴色商貿公司,在印度、非洲、亞洲透過商業宣教。
林牧師提出了五大「商宣」的好處。第一是對社會建設以及扶貧工作方面的貢獻,全球有2億人口生活在國際貧窮綫下面,每日只有靠少於一美元來生活。宣教士在貧窮地區進行商業活動,引入技術,訓練當地工人,就可以幫助該地長遠提高生産力及生産量。
第二個好處是非常明顯的,「商宣」可以打開對基督教較爲封閉的國家。世界有一半國家不歡迎宣教士進入,但是商人卻是到處大受歡迎的。宣教士以商人的身份在封閉國家投資,就可以輕易打開宣教大門。
第三個好處是,商宣與植堂宣教士兩方面配搭的話,可以在各個方面方便宣教士。一方面他們不會洩露商宣的身份,也較易獲得長期居留,同時也幫助專職宣教士有效地在當地佈道植堂。
第四方面,商業宣教士如果能夠跟當地教會合作,提供信徒就業機會,幫助他們建立自養自立的教會,下一步就更加容易推動他們自傳與參與差傳。
就商業策略而言,商宣在世界貧窮地區,例如中國、越南、柬埔寨等地建立工廠,可以減低成本,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
林牧師鼓勵華人教會信徒投入商宣行列,尤其是商業專才和經濟雄厚的商家,不應該把經商與信仰分割,宜在社會上見証主,成為普世宣教策略的生力軍。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
-
前女同志沃寧:靈肉割裂的理論如何傷害LGBT羣體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梁海欣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一位過去曾經是女同性戀者的伊莉莎白·沃寧(Elizabeth Woning)的觀點。沃寧曾堅信「同性戀不是罪」,後來明白同性戀理論殘缺之處,從同性戀的意識形態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