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分离不分离?每个年代有不同论述,中国神学研究院神学科助理教授杨思言博士在一讲座,从法国大革命、美国立国、香港的历史分析"政教分离"的时代背景,并阐释神学家巴特对恩典与律法的观点。
法国大革命背景,1905年写入宪法政府不承认任何宗教,公众场所禁止宗教符号、学校禁止宗教教育,所谓"政教分离"是国家没有一个法定的宗教或宗派,宗教成为个人自由。
美国于1789年写入宪法议会不就任何宗教立法,不会干预宗教、言论、新闻集会等自由,这源于清教徒历史,不满国教被逼迫,17世纪离开英国企图摆脱圣公会。
香港三代人 政教关系不同论述
在香港,政教分离不同时期不同论述,英国殖民地时期:国内难民涌入香港,教会办学成功,难民子女入读学校接受高等教育,连带教会人数不断增长,很多香港人对政权持正面态度,香港教会也乐意与政府合作。
第二代香港人,为国内难民下一代,出生自婴儿潮及70年代,接受高等教育有独立思考,期望参与香港事务,时值中英谈判希望建设祖国,觉得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对政权也正面觉得有责任参与政事。
97回归之后年轻一代追求公义,经过社会运动教会在内两代明显出现矛盾,大家对教会与政权关系理解很不同。因此,政教分离在于大家对政权不同 的理解,政教分离没有一个原则处理任何问题。
巴特:恩典与律法 两者非对立
何谓政教分离?"政"与"教"皆有不同的定义。"政"可指行政机关、从政者、政治议题、政治制度等;"教"可指教义信条、教会领袖、教会权力、信徒、个别堂会、国教、边缘群体等。
因此,杨思言指倾向回到历史的定义,政府立法机关不会承认任何宗教或宗派,这定义比较清晰;至于牧师是否可以在讲坛讲道等,定义不太清晰,不同处境有不同的理解。
瑞士籍新教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挑战因信称义与社会层面行正义两者之间有甚么关系,针对马丁路德两个国度的框架:"地上国度"需要靠地上法律武力来管治、"属灵国度"以恩典和圣言来管治,得赎的世界不再需要律法,引伸出教会与政治领域分割,地上发生的事圣经的说话不适用,甚至容许地上政权用武力。
杨思言继而引述巴特于1935 写给德国基督教会 《恩典与律法》(Gospel & Law)谈政教关系的贡献,恩典与福音先行,才再讲律法,巴特认为福音包括律法、行公义,两者并非对立,亦强调最高的价值是人的生命。
是次为"环球圣经公会讲座:基督信仰的六堂课",主题:巴特谈政教关系与今天的反省,讲员:杨思言博士(中国神学研究院神学科助理教授;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哲学博士),6月1日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