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香港新移民深层特色,发展新移民事工

8月14日,由世界华福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华人基层福音会议上,现任基层福音事工训练学院院长、禧福协会会长刘达芳博士就香港新移民事工的发展,以《新移民──城市中的乡村人》为题演讲,探究了来自乡村新移民的深层特色,从而探讨如何发展新移民事工。

据调查,新移民中59%来自乡村,26%来自镇,15%来自城市,从社交方式来看,刘博士说,新移民社交的方式是长谈、互相探访,这是推展新移民事工最需要留意的。在香港因地方狭窄,他们喜欢在外见客,也不愿随便向别人敞开私人世界。对国内的人而言,探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借著探访可以表达友谊和亲切感。临屋的居民像在中国农村般门户大开,人也很友善,喜欢坐下交谈。新移民也会为客人摆上最好的饮食,这是他们的习惯,若我们不想让他们浪费金钱,为他们设想而拒绝应邀,反而会伤害他们。

“不是以自我作主,乃是以群体的意愿为依归”是新移民的另一个特征。新移民来港,不是只为自己,而是以乡村的家族为念,盼望为其他人打出一条新路,或在经济上成为全家族的一个资源。这个包袱,会影响信主前后的决定。

刘博士举了一个例子说明:香港屯门兴田村有一位十八岁青年信了主,受父母反对,但事情不久便平息了。二、三月后他回到乡下,在乡间带了几位亲戚信主。回港后,他父母突然强烈反对他信主,指他破坏乡村的团结,又责駡,又狠打他。为何平服了的怒气又再回升呢?是因为老父遭乡间的亲戚指责,说他教子有问题,以致儿子信了耶稣。这青年人的父母反对儿子信主非因他的行为差劣,乃因他们农村是以群体的意愿为依归的。当这新移民在香港的大伯知道这事后,便来了解事情,大伯认为侄儿信耶稣,乃一件好事,于是为侄儿向胞弟解释,这年青人遂取得父母信任。

此外,新移民社区记忆体在著“单一的文化”,他们“有共通的生活方式”,也“较不能接受多元化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农村的社会是内聚关闭及保守的,人人都有共通的生活方式,而这共通的价值体系及世界观,是社会联结的一大重要因素。谁不守乡村的规例,便破坏了乡村的社群组织,应当受到谴责。这个心理,亦存在于新移民心中。

刘博士说,一位年轻女传道探访一位抵港两个月、住在临屋的新移民,在闲谈之际,被访的太太知道传道人已结婚三年,立刻质问她为什么还不生孩子。后来,知道她没有和家翁家姑同住,这位新移民又表达不满,说女人婚后该和家翁家姑同住。这位新移民太太有很强烈的传统意识:女人结婚为生子、夫唱妇随、女人是嫁入男家的。她的反应那么强烈,其实并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因这些观念是她深层的意识,冒犯了便是大错。她那么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因为乡村是个单一的社会,人人都有一样的看法,但城市却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人可按自己喜好而行,因此我们会认为她有点儿唐突。

而新移民宗教上的特色是多神主义、神学理论上互相混淆。神不必要全能,亦不必是全地的主,对神不必至死忠心,因为他们认为众神并存合作,没有宗教会员制,庙宇与信众之间无组织上之关连,与其他信众关系松散,与宗教人仕只是功能上的关系,宗教与道德也彼此分离。

因而,刘博士建议,新移民的心理及家庭环境都与香港人有异,在辅导的过程中应予以留意。新移民事工工作者都表示,新移民容易信主,亦容易反悔,事工人员可从以上的理论解释其中的原因,也可猜测新移民信主前后的挣扎。

以下是刘博士在演讲中提到的新移民事工上要反省的问题,从而帮助同工检讨向新移民传福音及牧养教导的原则、总结经验及决定未来策略:

1.信主过程
A.他们为什么信主 他们说是什么原因,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B.最影响他们信主的人是谁?
C.信主前他们有些什么挣扎?
D.什么力量影向他们向主或不要主?
E.对他们来说,什么是信耶稣-是入教? 是受洗? 是遵守某一套行为守则?是与主耶稣有亲密的关系? 是加入基督徒群体?

2. 初信主时
A. 他们遇见什么拦阻或问题?
B. 若他们终于离开主,是什么原故?是因外来压力,来自朋友? 来自家人?是因对信仰有误解?是因遇见苦难?是灵界因素?是物质及生活因素?
C. 他们初信主时问些什么问题?

3. 加入教会
A. 他们本来属于什么圈子? 家族、族群、乡土、职业、邻里、友谊?
B. 这些圈子与教会之关系如何?
C. 他们如何表明自己属于那圈子?
D. 他们如何表明自己属于教会圈子?
E. 这些圈子有冲突时,他们如何选择?

3. 牧养问题.
A. 人际关系,有什么社交活动?自己有些什么不满?有什么难处?
B. 情绪有什么忧虑、迷茫。因什么生气、怀恨。因什么喜乐、轻奋。什么使他满有劲?
C. 以往的伤痕
D. 价值观 :他的价值体系来自什么?-中国传统? 共产主义? 宗教? 社会趋势? 朋友影向?
E. 现在家庭有些什么问题?
F. 他与神的关系(灵命)、自我成长、行为品格、 以基督为主、 教会生活等五方面, 他那方面最弱?有些什么关口很难过?

而她对全面性推广新移民福音工作的策略和建议是:

一、教育
1.鼓励教会考虑开始新移民子女学习适应班。
2.协助教会举办新移民适应班,给予他们一些具体资料,如学习手册或新移民事工手册。
3.统筹向政府申请适应班的资助。
4.帮助教会向各地区的学校推介适应班服务。
5.联络各有关的基督教团体与地区性堂会取得默契。

二、制作/研究
1.制作福音工具供教会需用,包括声带、书籍、手册、单张、工具等。
2.研究新移民的概况、政府的政策、现今社会的现况、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等,提供教会最新资讯。

三、策略传递、咨询及训练
1.建立一个全面性的新移民事工策略,建议给各宗派及地区性堂会。
2.帮助教会明白如何开展新移民事工,教会如何栽培及吸纳新移民成为教会领袖,教会如何训练新移民承担该事工,使该事工有再生的能力。
3.协助教会培训有负担新移民工作的信徒义工,对新移民的了解,培养对他们的爱心与服务的态度。
4.协助培训新移民的同工承担该工作。


根据基督教香港信义会最近就有关新来港人士的生活适应及就业服务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超过六成新来港人士目前没有工作,经济压力成为触发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超过八成被访者表示,他们当中约一半人在内地有一至五年的工作经验,更有35%的人士已工作六至十年,大多从事零售、饮食和酒店业等服务性行业或者制造业。但因为缺乏技能(24%)、学历低(19%)等个人能力不足的原因迟迟无法找到工作。

调查报告因此建议,政府或部分非牟利团体可以为有服务行业经验的人士提供就业选配服务,使其尽快投入劳动力市场。而对于过去从事制造业等行业的人士,可以为他们提供再培训的课程,帮助他们行业转型。
  • 专访:富勒神学院教授Dr. Alexia分享拉美移民教会经验,启示亚裔移民教会

    专访:富勒神学院教授Dr. Alexia分享拉美移民教会经验,启示亚裔移民教会

    作为一位牧师、教授,Dr. Alexia Salvatierra拥有38年牧会经验,并在美国的拉美裔移民教会中有深度参与及属灵影响。在最近接受《基督日报》采访中,她回顾了自己对拉美移民教会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移民教会中代际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分享了如何通过对话与和解来跨越这些代际鸿沟。她的观点不仅对拉美移民教会具有指导意义,对亚裔美国教会也有著深刻的借鉴作用。

  • 赞美之泉2025年亚洲巡回演唱会将覆盖5国11城 培育新一代敬拜者

    全球华人敬拜音乐事工赞美之泉(Stream of Praise)近日正式公布其2025年亚洲巡回演唱会及暑期儿童敬拜特会行程,涵盖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多个城市。这次巡回不仅包括敬拜赞美,还包含敬拜培训、女性特会及暑期儿童敬拜特会。

  • 狄更斯经典信仰作品搬上荧屏 《万王之王》预计复活节上映

    由Angel Studios制作的动画电影《万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计划于2025年4月11日全球上映。这部作品以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位富有想像力的男孩在父亲的讲述中领略耶稣基督一生的传奇。

  • 观点: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基督徒应如何看待潜在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天里,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以低成本,制作出了类似的人工智能模型,震惊了科技界(以及美国股市)。再往前几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结束第三方事实审查计划;2024年末,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社交媒体年龄限制法,以保护年轻人。技术变革已经主导了2025年的开始。AI对我们理解上帝和社区有何影响,全球基督教看法不一。

  • 美福音派收养机构继续关注中国收养问题

    自2024年8月中国终止跨国收养项目以来,近300个美国家庭陷入困境。美国福音派收养机构"生命线儿童服务机构"(Lifeline Children‘s Service)表示,会继续向特朗普政府寻求解决方案(拜登政府在最后几个月对此问题没有任何更新),期待其通过外交渠道对这一问题提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