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彰兴医师:家教会常见问题解答(三)

续 专访杨彰兴医师:家教会常见问题解答(一)(二)

D5:请详细说明一下如何在传统模式的教会开展家教会。
答:
倘若牧师和教会的同工同意在自己的教会开展家教会,那麽我建议您先找几个信徒担任家长,(家长的资格是什麽?请参考问题C1)并制定敬拜的程序,即聚会内容(关于敬拜流程,请参考问题D1)。其次,如果人数较多,则将家教会的弟兄姊妹进行分组,一般来讲每组6至10人。至于分组,可按照他们居住的地区进行划分,比如住得比较靠近的信徒分成一组;或者根据他们的喜好自由分组,形式比较灵活。

第三,家教会爲每位成员提供服事的空间,也鼓励所有弟兄姊妹共同事奉神,所以家教会的模式更有利于教会的增长。待人数增长至12人以上时,我们要再进行分殖,使每个家教会的人数保持在6至10人。正如我先前所讲过的那样,传统教会怕聚会人数少,我们则完全相反——家教会就怕人多。如果聚会人数变多就开始变得不自然,很难充分建立关系,彼此的沟通也减少,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吸引力。所以,即便家教会成员感情非常亲近,可一旦人数增长到一定程度,在原家长的带领和培训下,一个新的教会就必须分出去,开始自己的聚会。由于家教会平时注重服事上的操练,足以帮助每个人独当一面,再加上家教会模式简单易学,所以分殖时自然能找到担任家长的人。

至于信息分享的时间,除了圣经,我们还使用过《信仰基要真理》《标杆人生》、《活出美好》、《荒漠甘泉》等优秀属灵书籍。而且在信息的时间加入彼此分享、讨论、问答与自我反省的方式来消化信息,使大家彼此勉励、彼此学习。我们还强调每日的个人灵修,并把耶稣基督的教训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活出来,使我们成爲听了道就去行的人,让信仰和生活真正成爲一体。

D6:家教会的模式是"模范"?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耶稣和使徒在初代教会之所以采用家庭方式聚会,是因爲当时的宗教不自由的大环境,以及初代教会的财力极其有限而采取的不得已而爲之的方法。因此,我认爲这不能说明家教会是教会发展的模范,只能说明家教会是时代和特殊环境的産物。家教会也好、传统教会也好,都是工具,和教会复兴本无直接的联系。不知史德顿岛家教会对此如何看待?
答:
坦白讲,我们不是在宣扬唯独家教会最好,也不是说要废弃传统教会;而是把这一初代教会广泛使用的教会模式介绍出去,让信徒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我认爲初代教会之所以选择家庭聚会,并不完全是环境的因素造成的;其实逼迫自古以来就有,即便在今天所谓信仰自由的西方国家,逼迫基督徒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我发现,在西方国家,不少信徒从传统教会转到家教会聚会,不是因爲逼迫的缘故,而是认爲家教会模式更适合他们信仰成长的需要。不容置否的是,家教会提倡信徒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敬拜神,在这一点家教会是和初代教会一脉相承的。所以,家教会也好、传统教会也好,都只是教会的模式;只不过我认爲选择一个非常好的教会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金钱使用

E1:既然史德顿岛家教会本身不收奉献,那麽如何督导弟兄姊妹是否遵守十一奉献的义务?
答:
不错,我们确实没有人监督信徒是否遵守了十一奉献,但我们会教导大家奉献的意义。由于家教会本身是零开销,所以我们一般不收奉献,也不会开设自己的银行账户。因此家教会弟兄姊妹都把金钱直接奉献到家教会之外的,比如宣教组织、福音机构以及社区慈善机构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对外的奉献不比一般的传统教会的少。

不仅如此,我们还把奉献的定义扩展是全人的奉献,换句话说,除了奉献我们的金钱,还把我们的生命全部爲主奉献出来。其实相比之下,奉献金钱还算容易一点,但奉献自己的所有就不是易事了。但我们相信神会查看、圣灵会督导,随著我们属灵生命的进步,我们会更好地把自己全然献上给神。

E2:若因慈善救助或教会间的帮扶而需要筹募数额比较大的奉献款时,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答:
史德顿岛家教会不收奉献的原因有两个:我们没有任何开销;避免快速分殖后金钱流向的纷争,同时减少家长管理金钱的负担。当遇到慈善救助等特殊的情况,我们会鼓励弟兄姊妹将奉献直接寄到信誉良好、执行效率比较高的基督教救济机构,这样就避免经过家教会的行政环节。

有的人可能会问哪些算是信誉良好、救灾效率比较高的基督教机构。我们一般按照经验列举出一些机构名单供大家参考,比如展望会就是一个不错的基督教救灾机构;当然我们给出的名单只是参考而已,弟兄姊妹也可以通过其它他们信得过的机构把金钱奉献到灾区。

我觉得由于各地的情况都不同,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一定要完全仿效我们的做法,只要按照当地最方便、最省时的方式去做就好。

E3:若邀请外面的讲员来家教会培训、讲道等,是否要支付他们的费用?大概支付多少费用?这笔费用由谁负责出?
答:
要分两种情况考虑。首先,若有一些外地讲员来纽约举行聚会,我们会邀请他们顺道来家教会讲道或办一些聚会。倘若他们能来,我们则会鼓励弟兄姊妹自由奉献,作爲讲员的车马费。

倘若我们专门邀请外地讲员来家教会举行聚会,我们奉献给讲员的金钱则不仅是解决他们的车马费,而且一般都会更多,以支持他们服事以及事工上的需要。若弟兄姊妹自由奉献的钱不足,家长们会再自由奉献加以填补。我们没有规定具体的奉献金额,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总之,无论哪种情况,我们一定会支付外来讲员的费用,而且是让他们富足有余。
  • 专访:富勒神学院教授Dr. Alexia分享拉美移民教会经验,启示亚裔移民教会

    专访:富勒神学院教授Dr. Alexia分享拉美移民教会经验,启示亚裔移民教会

    作为一位牧师、教授,Dr. Alexia Salvatierra拥有38年牧会经验,并在美国的拉美裔移民教会中有深度参与及属灵影响。在最近接受《基督日报》采访中,她回顾了自己对拉美移民教会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移民教会中代际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分享了如何通过对话与和解来跨越这些代际鸿沟。她的观点不仅对拉美移民教会具有指导意义,对亚裔美国教会也有著深刻的借鉴作用。

  • 赞美之泉2025年亚洲巡回演唱会将覆盖5国11城 培育新一代敬拜者

    全球华人敬拜音乐事工赞美之泉(Stream of Praise)近日正式公布其2025年亚洲巡回演唱会及暑期儿童敬拜特会行程,涵盖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多个城市。这次巡回不仅包括敬拜赞美,还包含敬拜培训、女性特会及暑期儿童敬拜特会。

  • 狄更斯经典信仰作品搬上荧屏 《万王之王》预计复活节上映

    由Angel Studios制作的动画电影《万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计划于2025年4月11日全球上映。这部作品以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位富有想像力的男孩在父亲的讲述中领略耶稣基督一生的传奇。

  • 观点: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基督徒应如何看待潜在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天里,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以低成本,制作出了类似的人工智能模型,震惊了科技界(以及美国股市)。再往前几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结束第三方事实审查计划;2024年末,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社交媒体年龄限制法,以保护年轻人。技术变革已经主导了2025年的开始。AI对我们理解上帝和社区有何影响,全球基督教看法不一。

  • 美福音派收养机构继续关注中国收养问题

    自2024年8月中国终止跨国收养项目以来,近300个美国家庭陷入困境。美国福音派收养机构"生命线儿童服务机构"(Lifeline Children‘s Service)表示,会继续向特朗普政府寻求解决方案(拜登政府在最后几个月对此问题没有任何更新),期待其通过外交渠道对这一问题提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