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近年面对亲朋移民、疫病感染离世,如何向挚亲告别?心理辅导治疗师黄叶仲萍博士提到辅导离世者亲人时,鼓励他们接受伤痛、找到悲伤的意义、取代悲伤的事情,并指古人用七年时间释放哀伤情绪。
黄叶仲萍在华人基督教联会举办的讲座指出,亲人移民离别后联系相对困难,有人会产生失落感,但她从另一角度看可以是积极的,跟亲人说"Goodbye",有"bye"但有"Good",每一次离开代表新的开始,是新的尝试,离别的意义也由自己设立,可以是正向的。
至于面对新冠疫情离世者的亲人,一般经历5个阶段:否认事实;对亲人离世的改变感到愤怒;继而担忧日后的日子;与神争论;对未来徬徨出现抑郁情绪;最后接纳现实,脱离依附逝去者的情绪,停止挣扎。
黄叶仲萍以五步骤辅导哀伤的人:1. 帮助哀伤者接受伤痛;2. 帮助哀伤者感受体认痛苦;3. 在哀伤失落中如何自处;4. 找到悲伤的意义;5. 取代悲伤的事情。
她指出,哀伤者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生理上的反应有心跳加剧、肌肉紧张、失眠;认知反应上无法接受死讯、思想迟缓;社交上失控、无法履行生活责任,这阶段可以持续数个月,视乎生者与逝者的关系有多亲密。
第二阶段:面对与瓦解,心理上去失去活力、疲倦、头晕、胃痛;认知上不断追忆与逝去者有关的往事、出现自杀念头;感受上混乱容易哭、失落空虚、愤怒、孤单、忧虑;社交行为受障碍、退缩、寻找逝去者踪影,或与逝去者对话,可持续数月至两年不等。
第三阶:段接纳与重整,生理反应上,睡眠饮食回复正常、注意力由内在伤痛逐渐转向外面世界、为逝去者悟出一些积极的意义、逐渐回复社交圈子,复原时间因人而异,由数月至数年,或者重复返回任何一个阶段。
黄叶仲萍表示,哀伤者无需强迫自己短时间内回复正常,以前古人用七年时间处理哀伤及作休息,期间不工作以便有足够时间去释放哀伤的情绪。
是次讲座由华人基督教联会传道部妇女组于4月23日举办,主题为"如何面对告别 Say Goodbye",黄叶仲萍博士(宏恩基督教学院心理学院署理系主任)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