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现人才荒,人才除了拥有工种上的专业资格,还需具备洞悉未来的视野,恩光书院开办《未来与创造证书课程》,培养基督徒领袖从未来趋势与科技,个人微观结合到社会宏观,以"先知+视野"的素质回应多变的世代;本报走访梁永泰院长探讨未来世界是一个怎样的格局?
梁永泰:未来领袖超越"狮子山精神"
攻读未来学的梁永泰认为,创造是来自上帝的性情,从无到有;未来是人类推进上帝的创造工程。香港重提"狮子山精神",一种吃苦愤发的毅力,但还不足够,香港需要一个新的世界格局,具备超越未来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对周边现实的诠释,随著人成长对世界的判断有所不同,有的从竞争中成长,现实世界就是要竞争才能生存;有的是实用主义;有的是人本主义,总括而言之世界观提供人生存的希望和动力。
基督徒何需世界观?
今天世界格局大挪移,对基督徒有何关系?梁永泰指出,基督徒的信仰视野需走向"多"与"一" ,信仰以往是个人化,信者得救上天堂,以及提供社关服务,今天的信仰包含著创造,上帝爱世人包含整个宇宙,万物同归于一,因此,基督徒需要有世界观。
有说经济重心回到亚洲,世界观是否建构在经济、军事、政治上呢?梁永泰认为,世界观建基于上帝创造的时序与平衡,包括人世间的所有领域。
他分析,传统的欧洲从上帝看世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从天上转看人间。启蒙运动理性行先、科学为本,信仰被边缘化,人成为宇宙中心,以为可以控制未来,可是人类控制不到命运,科学解释不到一切。二战带来毁灭性破坏、今天的俄乌战争令欧洲陷入危机,突显世界秩序失衡,德国改革宗神学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 的盼望神学从基督再来的启示,给人积极面对疾苦,同样安慰今天的世人。
梁永泰续指,启蒙时代著重"一"(One),后现代倾向"多"(Many),多与一在三一神论得到解决,上帝的创造是"各从其类"(Each of its own kind; 就是One and Many)即"多"与"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既多而合一。
欧洲危机、香港问题的未来在这基础上得到解决,多与一怎样结连是一门学问,中国"四大史学家" 之一钱穆指:"现代人类文明最重要是,未来乃文化多元并兼相容。"
凡此种种,21世纪的基督徒没可能与世界脱节,过著独善其身的信仰生活。
课程培育学员"先知+视野"的素质
恩光书院开办《未来与创造证书课程》跟"多"与"一"亦息息相关,梁永泰表示,课程涉猎广阔,包含未来、工作、家庭、品格。坊间领袖训练著重技能、性格、地位;但未来领袖需具备"先知+视野"的素质。
"课程帮助学员开窍,发现生命有很多可能性、世界不可预测、认识永远价值等视野,以此来回应今天的世界危机、香港人在港及海外的身分等,教会的主日学不足以应付此。正如1952年宣教士离开中国,教会亦需重新认识何谓爱国、西方、洋人、中体西用,当时教会提供的训练同样不足以回应时代的变迁。"
恩光书院教育使命:微风雨中,万物润泽
至于课程对香港人带来甚么启示?梁永泰直指,基督徒与上帝是立约的群体,祂要我们管理大地,因此我们也需关心世界局势、社会政治,重启我们的信仰与身分,基督教信仰不单是机械式的文化,要有高维度的召命,同时卑微服侍。
在教会层面,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作为世上的光进入大众媒体,与大众文化接轨,同时严肃对待信仰。
恩光书院透过教育塑造人品格,犹如宣教士到工场藉著学校建立人的生命,梁永泰分享同学们在过往上课后的得著,同学来自不同行业和地区,有当医生的同学在课程后,行医之时不忘关心病人全人的生命;有同学愿意作中国内地与香港人的和平之子。
最后,梁永泰盼望恩光书院的教育,起到细水长流、默默耕耘、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中国人所说:"微风雨中,万物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