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4日大洛杉矶华人教会同工联会上,华传国际总主任王钦慈牧师分享了华人教会中关于宣教运作的反思,以《宣教中的渺小》为主题,与众教会探讨宣教热潮中宣教士的『渺小』。
他首先从华人教会非常熟悉的赞美诗歌指出,常在不同的宣教动员场合中听到的《一粒麦子》这首诗歌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首深触人心的诗歌,尤其是它的副歌部分,可以引起宣教士的反思:
呼召如此崇高,种子何等渺小。定睛标杆直跑,必见神的荣耀。
这两句话特别打动了王牧师。他说:『耶稣为我们成为那落在土里死去的麦子,祂为我们成了渺小的种子,也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成为渺小。』
『我们都知道,神的呼召是何等崇高,但事实上,我们自己是何等微小。在宣教服事中,我们应以谦卑和尊重的态度行事。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课,然而往往被我们这些参与宣教甚至短宣的人所忽视。』他说。
他进而指出,宣教事工涉及到各个层面,包括经济、神学、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在这些方面,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的渺小。』
王钦慈牧师与会众逐一深入探讨这些领域中宣教士的『渺小』。
首先,在经济方面,宣教士通常带著经济资源进入宣教工场。这种现象十分常见,也为服侍的对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经济资源不仅救济贫穷,还帮助许多教会在宣教工场上建堂,甚至透过奉献支持当地的传道人。由于各国的币值和生活指数不同,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少量的财务资源便可以大规模地辅助当地教会和事工。因此,在宣教工作中,经济支援常常被视为一举多得的好处。
然而,如果不加注意,宣教士可能会产生『老板心态』。宣教士作为出资者,这种长期的经济支援有时会导致当地同工和教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如果宣教士不能有效促进当地教会和同工建立对神的信靠和成熟的信心生活,那么经济上的帮助就会变成一种长期的依赖。
因此,在宣教工场中,如何保持谦卑、彼此尊重,并共同管理经济资源,是每一位宣教士必须学习的功课。宣教士可以提供经济资源,但需要时刻谨慎自己的态度,避免成为『老板』。教会常教导弟兄姐妹,金钱是属于神的,宣教事工中的金钱运用同样需要带著敬畏神的态度去面对。宣教士不只是金钱的管家,还是神的仆人。
在神学方面,宣教事工中我们最常见的服事就是信仰教导。近年来,随著网络科技的发展,线上教导变得愈发频繁。无论是家庭辅导、儿童事工、音乐事工,还是解经释经、神学教导、门徒训练,甚至布道、植堂及宣教培训等各类课程,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好的资源本应分享,但宣教士需要谨慎,避免认为自己的课程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因为这种态度与谦卑、尊重、承认自己渺小的心态是背道而驰的。
在宣教工场中,许多当地传道人尽管资源匮乏,但他们在有限的环境下,针对自己所处的独特背景,忠心地进行信仰反思。因此,全球化的教导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也需要特别关注各地的处境差异。例如:
总统选举:如果你是韩国的基督徒,可能会非常在意基督徒应如何投票,但如果你是在沙特阿拉伯这样一个伊斯兰国家,基督徒并不需要面对这个议题,因为国家已经决定了谁当国王或总理。因此,总统选举在一些国家是重要议题,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无关紧要。
宗教逼迫:在伊朗,基督徒需要面对宗教逼迫,思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信仰。而在加拿大,基督徒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加拿大提供了宗教自由。因此,宗教逼迫是某些国家基督徒的重大议题,但并非所有基督徒都需面对。
同性婚姻:荷兰的基督徒需要面对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并形成自己的神学立场。然而,在乌干达,基督徒则不需要面对这个议题,因为该国的法律已经明确禁止了同性婚姻。
非法移民:在美国,非法移民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基督徒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立场。然而,在乌克兰,基督徒不需要面对这个议题,因为该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外来非法移民并不多见。
祖先崇拜:在台湾,祭祖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基督徒需要面对如何在信仰与文化认同之间找到平衡。然而在西班牙,祖先崇拜并不是一个存在的文化议题,当地基督徒不需要处理这个问题。
一夫多妻:在科威特,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因此基督徒需要探讨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而在墨西哥,由于法律禁止一夫多妻,当地基督徒根本不需要面对这一议题。
王牧师指出,提到这些议题,是希望大家能够反思,许多宣教士所认为非常重要的神学议题,其实并非全世界每个地方都一样重视。因此宣教士不应假设自己教导的神学在全球都是关键的,因为那些议题对有些地方的人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帮助。
例如,对佛教徒的布道,对泰国的基督徒来说,这会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因为泰国同胞大多数都是佛教徒,在泰国的宣教士需要学习如何带领他们信主,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教会生活。但是在秘鲁,基督徒就不需要面对这个问题,因为那里的佛教徒非常少。
再比如,在家教育的推广。在美国的基督徒可以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国家给予父母机会,允许孩子的学籍被承认,确保他们可以继续进入大学。这是美国基督徒可以讨论和考虑的议题。然而,如果是在巴基斯坦,很多孩子连上学的机会都很少,父母的教育水平可能非常低,基督徒更关心的可能是孩子能否接受教育,而不是在家教育。
同样,讨论公共神学也是如此。对于澳洲的基督徒,这个议题很重要,因为基督徒需要知道如何在公共领域为教会作见证,展现教会的立场。然而,如果是在北韩的基督徒,公共神学对他来说毫无意义,因为国家不允许教会的存在,更不用说讨论公共神学了。北韩的基督徒更关心的是如何在地下教会中生存。
再举个例子,关于宣教策略的讨论,特别是散聚宣教。这被认为是21世纪宣教的重要策略,尤其对于全球华人来说非常适用,因为华人遍布世界各地。然而,如果是冰岛的居民,散聚宣教就不那么重要,因为冰岛的居民很少移民到其他国家,外来移民也少,因此这个策略对冰岛的基督徒并没有太大影响。
综上所述,神学议题的讨论必须考虑到不同处境。宣教士不应该以为自己认为重要的议题就是全世界都在意的。宣教士在教导时要考虑听众的处境,教导听众需要的,而不是宣教士单方面想教的。
文化层面的渺小
在宣教或短宣过程中,当宣教士离开自己的国家时,常常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如此富裕。看到宣教地的贫困时,宣教士会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对比。在美国,生活相对富裕,但在宣教服事中要面对的是当地的社会问题,如治安不佳、犯罪率高、帮派问题、政治不稳定、教育落后、经济萧条、战争内乱等。
这些问题虽然是当地人需要面对的不幸,但宣教士作为外来者不应随意批评或贬低。美国的短宣队或宣教士常常会详细描述宣教工厂中的抢劫和暴力,但他们可能忽视了美国大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和校园枪击事件。每个社会问题背后都有复杂的背景,不应简化问题或过分批评,尤其是在基于宣教士报告或短宣队见证时,避免显得自己处于更优越或更蒙福的社会地位。这样做只会让宣教士离『谦卑』和『渺小』的目标更远。
王钦慈牧师曾经在阿根廷首都一个郊区参加一个晚上举行的查经聚会。开车的弟兄为了安全起见,遇红灯不停,因为他说停下来可能会遭抢劫。于是,夜间开车遇到红灯时,他不停车。也听过有短宣队因此把宣教工厂的环境描述得极其恶劣,甚至批评当地基督徒不遵守交通规则。然而,反观我们在美国,开车超速五英里几乎成为家常便饭,实际上也同样是在违法。可是,违法者并不会感到内疚或罪恶感。
许多来自北美的基督徒,常常基于短宣经验,大肆批评宣教地当地居民对男女关系随便。比如,会批评当地流行婚前性行为、婚外情、同居、色情婚姻,甚至是同性婚姻、色情电影和儿童性侵等问题。然而,事实上,在欧美各国,反而是积极推动与基督信仰婚姻观背道而驰的理念。欧美国家有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同居率,而好莱坞对性关系的表达,正是美国价值观的代表。因此,如果宣教士指责其他地区的文化堕落时,实际上也忽略了自身的问题。
社会发展层面的渺小
在过去五十年中,华人为主的地区,如中国、港澳、台湾和新加坡,都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些地区因此成为全球其他华人地区羡慕的对象。同时,北美的华人也借助美国、加拿大,甚至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护照优势,自觉处于某种优越地位。虽然自以为比人优越,但实际上,作为宣教士和动员者,宣教士也不得不面对这种政治和民族上的优越感带来的试探。
虽然宣教士是代表基督的使者,但很容易误以为我们同时也在代表自己的国家。实际上,所有华人为主流的国家,或是(甚至)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是世俗政府的代表,政府行为无法代表基督。因此,宣教士在宣教工厂上也不应与这些世俗政府挂钩。当年西方宣教士在殖民时代的宣教工作,或许与政府挂钩,导致今天仍存在负面影响。今天宣教士需要谨慎,避免重蹈覆辙。这个心态不仅体现在政策上,也体现在宣教的主张上。比如说,中国政府有『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政府口号,并非教会的口号。华人教会会讨论『完成使命』,但什么是『使命』?什么是『完成』?当华人教会说『华人要完成使命』时,其他民族的信徒在做什么呢?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基督徒,又在『传回耶路撒冷』的使命中扮演什么角色?难道他们只是啦啦队吗?这种政治与民族的优越感背后,其实是缺乏一种谦卑的认识。
科技方面的『渺小』
近年来,网络科技急速发展,在宣教领域中,从长期宣教转变为短期宣教,再到仿宣和网宣,几乎不再需要亲身前往宣教地。人与人的接触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实现,成为新的宣教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带来了便利,但我们也要警惕,不要过度依赖网络科技而忽视人际之间的真正联系。
今天,翻译软件和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跨越语言障碍,实现福音传播的沟通。然而,宣教士若决心学习当地语言,其实是在表达尊重与接纳的态度,就像耶稣与人同行一般。因此,语言学习背后真正需要的是谦卑,这才是宣教中的『渺小』之道。
今天的宣教工作,特别是在华人教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长宣、短宣还是散聚宣教,动员的规模也愈加普及。然而,有时我们会感到一种『凯旋主义』的热潮,即对未来充满信心,却容易忽略谦卑的重要性。我们要谨记宣教应与普世教会同工同行,谦卑和渺小应是我们的基本功课。
彼得在异象中看到不洁净的动物,后来面对哥尼流一家时,彼得意识到『神是不偏待人的』。圣灵的降临让彼得看到神接纳外邦人,因此他说:『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这也提醒我们,神在世界各地的作为是超乎我们想像的,我们要虚心观察和奉行神对世人的心意。
王牧师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是一位哥斯达黎加的宣教士。这位朋友在80年代献身前往中东的穆斯林国家宣教。当时他以为自己去那里是『为神做大事』,然而到达后,他发现自己首先要做的是观察神在当地两千年来的工作。这位宣教士意识到,宣教士的任务不是自己做什么,而是谦卑地加入神已经在当地所做的工。宣教士需要以卑微的态度,成为神在当地的同工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