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日千里,早于21世纪初出版已被喻为夕阳行业,恩光书院院长梁永泰在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出版趋势座谈会,分析数码时代出版范式转移:限量出产与轻量化等,并预视未来出版的路向。
数码时代:出版范式转移
梁永泰分享阅读及参与出版的个人经历,自言小时候受《教会在急剧转变中的社会》(文艺出版社)一书影响,惊觉教会不单传福音,还可在全球各地争取公义,令他大开眼界; 其后他跟蔡元云、苏恩佩创办《突破杂志》特色在于九成以上对象非信徒及青年;他亦受电影《教父》影响及后赴海外攻读电影及传播学。
时至今日科技转变,出版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趋向数码化,当中具有三种特点 : 1. 限量出产付费阅读,出版呈现弹性;2. 读者兼作者,亚马逊(amazon)请人写书介,作者亦是读者;3. 轻量化,作者在社交平台发布作品,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而形式影响内容。
他引用史丹福大学一项研究,将所有媒体放在三项目作比较:仿真(simulation)、互动(interactivity)、内容(content),发现游戏仿真程度最高,同时具互动作用,人类历史很少有这类媒介;书籍却著重内容互动性不高,但每一种媒体各有长处,新媒体出现不代表要消灭旧媒体,各自扮演不同角色。
在数码化时代电影有美学的思维,亦影响书籍内容的结构 ,其一:故事可以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出现不同的结局,影响出书也有不同的故事结局;其二:故事非线性进行,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世界,开放性故事结构。
未来出版:引导年青人思考文化 捕捉社会转变
对于实体书以往用捆绑销售形式促销,但技术书籍如百科全书因有YouTube和Google强大的引擎搜寻优势,该类实体书相对难出售,因此书籍需要有流传及经常重看的价值才能生存。实体书宜有重份量,能帮助读者阅读时代,例如中港台的神学作品具有社会处境化。
此外,基督徒需要有知识分子,信念代表一个人,他举出龙应台代表一种文化,以她的名字建立基金会代表某种意义。
作为青年工作者,梁永泰关注香港青年的出路,社会提出年青人可进入前海、大湾区发展,这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文化思考则不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年青人思考怎样承传。
梁永泰预视未来出版的路向,每当社会急剧转变如全球化、中国面向世界,社会趋向多元合一、新冠疫苗改变人活动等,出版便出现契机,"只要捕捉到时势,提供阅读的重量,就能够启发人们新的视野,书籍是浓缩版的世界。"
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1月28日于塔冷通心灵书舍举办"出版趋势座谈会",邀请李家驹博士、关俊棠神父、梁永泰院长分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