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牧者都在為教會缺乏活力的事而發愁,雖然很多弟兄姊妹非常愛主、又熱心投身服事,但身在教會的人卻無法感受到活躍的生命力。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是什麼因素能激起教會的活力?
上週末紐約中宣會播恩堂舉行的第二場培靈大會上,講員新加坡神學院院長陳世協牧師提出鼓勵是激起教會活力的妙方。他説,當每位信徒都把鼓勵化作自己的生活方式時,彼此鼓勵的風氣就會充滿整個教會,教會的生命力自然會被激發出來。
陳牧師表示,鼓勵能激發教會生命力的聖經依據是希伯來書10章24至25節;不僅如此,勉勵、鼓勵的字眼在整本聖經多次出現。在他看來,由於現今的華人教會太過缺乏鼓勵的聲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會發出活躍的生命力。
為何華人教會在鼓勵方面較比其它族裔教會更為遜色?陳牧師指出兩個主要原因:一方面受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華人比較含蓄,不善於表現出對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華人信徒誤把鼓勵與誇讚等同,錯誤的認為鼓勵能讓人陷入驕傲的網羅裏。
為此,陳牧師教導大家重新正確認識「鼓勵」的意義。他説,鼓勵是教會充滿生命力的催化劑,牧者和信徒彼此平日多説鼓勵的話語,可以激發教會的生命力。
不僅如此,鼓勵還能造就信徒、扭轉人的生命。陳牧師表示,包括他在內的很多信徒當初都是因著他人一句的肯定與鼓勵的話語而邁出改變人生的第一步。説到這裏,陳牧師毫無保留的道出自己第一次上台講道的糗事,若不是當初有信徒鼓勵他堅持下去,恐怕他至今也不敢站在講台上。
説到第一次講道的難忘經歷,陳牧師回憶自己當初是被逼無奈之下,硬著頭皮站在講台的,其實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講道,他所講的只是押沙龍被殺的一段聖經故事。即便如此,他還是控制不了緊張情緒,感覺心臟要跳出來似的。
為了講好這篇道,當時的陳牧師下了不少的夫去準備,差不多將那段故事倒背如流了,可等到站在講台上卻由於突然緊張的緣故,一大半的故事情節都忘得一乾二淨,他頓時滿臉通紅,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走下講台後,陳牧師對於自己的窘帶耿耿於懷,心裏自責根本不是講道的料,以後絕不再站在講台上。但台下的弟兄姊妹卻不這樣看,他們紛紛鼓勵陳牧師繼續操練講道,「若不是緊張心裏在作祟,你可以講的更好。沒關係,以後多講幾次就不緊張了。」
聽了大家的鼓勵之言,陳牧師倍受鼓舞。從此以後,他發奮操練講道事奉,逐漸克服了恐懼心裏。迄今為止,他利用講台牧養無數個信徒和神學生,成為備受愛戴的牧者和神學講師。
陳牧師説,一句句肯定和鼓勵的話語是帶著能力的,能翻轉無數個信徒的生命,使得整個教會迸發出激情與活力。最後,他盼望大家不要吝嗇鼓勵之詞,多多勇敢表達出真誠的鼓勵言語,讓教會充滿無盡的生機和活力。
相關新聞:
新神陳世協院長勸勉信徒「立志不作消費者」
陳世協牧師:鼓勵是激起教會活力的妙方
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