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國會及白宮正緊鑼密鼓地討論如何能達成開支協議及提高國債上限時,美國基督教的領袖們也向國會議員們及總統呼籲保障國內外的窮人的權益。
7月20日,基督教領袖們與總統奧巴馬會面,一同禱告、分享經文,並催促總統保護窮人。在與奧巴馬會面之前,這些領袖們先與美國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議員保羅‧瑞安(Paul Ryan)會面。
美國福音聯盟政府事務部(Government Relations for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的負責人伽林‧凱利(Galen Carey)説:「我們不是要將決策及行動推延的人。」
凱利與Circle of Protection事工的眾領袖們相信預算案也是與道德息息相關的問題,必須在現在提出看法。
Circle of Protection 是最近成立的跨宗派聯合事工,連結起眾多基督教團體共同發出聲音反對政府刪減弱勢社羣的援助金。 Circle of Protection與坊間一些類似的基督教社關運動不同,它的目標是盡力將右翼及左翼的福音派基督徒、天主教、歸正教會、黑人教會、白人教會都聯合一起為了共同的福祉而行動。
然而,有財政保守主義者指責Circle of Protection一味反對刪減代價高昂的政府福利,加重中上層人士的税務負擔。
教會領袖們表示,他們希望政府在不加重窮人的負擔的前提下增加税收,並同時刪減社會福利。他們表示支持政府推出專門針對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大學畢業生及白領專業人士的「糧食券」。同時,他們認同奧巴馬對醫療保障(Medicaid)是否能保障到低入息人士家庭的關注。
凱利所在的美國福音聯盟代表著來自超過40個宗派的4.5萬家教會,NAE 表示刪減Medicaid將會影響到很多有需要但卻未能支付醫療服務費用的人。奧巴馬呼籲宗教領袖們關注全國範圍內及各個州範圍內的Medicaid 服務刪減。
在會面中,全美非裔牧師網絡(National African American Clergy Network)的代表芭芭拉博士(Barbara Williams-Skinner)表示她與總統手握手共同求神賜下智慧。他們一起讀了馬太福音25章的經文,這是提醒人們要有智慧地使用自己得到的資源與恩賜,並呼召人們看顧「兄弟中最小的那位」,經文還説「這樣做就是做在耶穌自己身上了。」
Williams-Skinner説明總統接受了他們的代禱,且也很熟悉馬太福音25章的經文。
凱利補充説:「我們很清楚總統先生的確關心這些事情。」
領袖代表們還在爭取與眾議院議長共和黨領袖博納(John Boehner)及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會面,親自表達他們的關切。
簽名支持Circle of Protection的有美國福音聯盟主席(Leith Anderson)、前進國家浸信會(Progressive National Baptist Church)主席Carroll A. Baltimore、Bread for the World的戴維‧貝克曼(David Beckmann)、聯合基督教會(United Church of Christ)的主席Geoffrey Black、「美國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的Wes Granberg-Michaelson牧師、美國福音信義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主席馬克.漢森(Mark S. Hanson)主教等多個宗派及事工機構的領袖們。
-
85歲華人名牧唐崇榮下週赴俄羅斯巡迴佈道 深入中亞挑戰福音硬土
著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將於下週開啟俄羅斯巡迴佈道之旅,以85歲高齡奔赴四城十場聚會。十場聚會中七場以華語主講,三場採用英語宣講並同步翻譯成俄語及烏茲別克語,旨在突破語言壁壘觸及更廣羣體。
-
更多青少年意識到社交媒體弊端 卻難言「戒斷」
雖然當代青少年不再熱衷成為網紅,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數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距離大規模遠離這些平台仍為時尚早。
-
西方主導時代即將終結?亞洲領袖呼籲建立新型教會夥伴關系
在巴拿馬舉行的第三屆「基督超越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COALA 3.0)全球大會上,馬來西亞衞理公會榮休主教華勇博士發出強烈呼籲,敦促全球南方教會領袖承擔全球宣教使命的領導責任,並建立不受西方神學主導或財務依賴的真正夥伴關系。
-
梵蒂岡歷史首次 教宗方濟各葬禮使用普通話禱文
天主教已故教宗方濟各葬禮上的四句中文普通話禱文創造了歷史。作為耶穌會的一員,方濟各似乎決心追隨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前往中國的腳步,並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系。
-
記者揭跨性別產業內幕:超人類主義、企業政治利益合作圈
一篇深度報道揭示,美國富商和企業在推動跨性別產業的背後,可能暗藏著一個更大的動力——推進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以及無窮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