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协进会、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6月9日举行"牧养研讨会2023:站在破晓前的香港教会",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叶菁华教授发表名为《香港基督教焦点小组研究分析2023》报告,探讨香港市民对基督教的观感、基督徒流失实况和原因、网上崇拜贡献和挑战等;发现市民对基督教办学及社福持正面,然而生活压力、教会意识型态与世界脱节致使信徒流失。
叶菁华教授在会上简介《香港基督教焦点小组研究分析2023》,这缘起于去年的《香港市民对基督教观感调查报告2021》(下称调查报告),探讨香港经历社会运动、新冠疫情和移民潮,市民对基督教观感有否改变、对前景的乐观程度等。
市民对基督教办学、社福均持正面
调查报告成功访问2013名18岁以上香港市民,自称基督徒有345人,推算全港基督徒比例为17.2%(约104万人),领受水礼占全港人口13.2%(约80万人),疫情期间曾参与网上崇拜占全港人口12.7%(约77万人),而根据香港教会更新运动2021年的教会普查数字,稳定参与崇拜基督徒接近29万人。鉴于自称基督徒和恒常参与崇拜的基督徒数字相差甚大,估计当中包含了不同种类的基督徒群体,因此展开焦点小组研究对两组数字的观察和见解。
报告显示约四成(41.5%)香港市民对香港基督教的整体印象正面,尤其对"办学"(52.7%)及"提供社会服务"(49.5%)较为正面,对"宣扬福音"正面比例稍逊 (32.3%),不同宗派和神学传统对"福音"也有多元理解和实践,透过焦点小组进一步多角度了解。
生活压力致信徒流失
是次焦点小组访谈活动于2022年11月至今年2月进行,分别四次约见不同类别的教牧同工:宗派教会领袖、独立教会传道、机构同工、自由或斜杠牧者等29人。
访谈重点有三方面:1. 香港基督徒与教会人口,探讨基督徒流失实况和原因、网上崇拜贡献和挑战、信徒对多重群体归属;2. 市民对香港基督教的观感;3. 使命实践的新型态。
在焦点小组讨论过程中,受访者带出了三个基督徒参与教会的状态:1."非堂会基督徒"即是信主后未有恒常参与堂会聚会;2."离堂会基督徒"曾经恒常参与堂会聚会但因著不同原因离开该堂会;3."多重从群体基督徒"基督徒同时参与不同的信徒群体,不再是在单一堂会中聚会。
对于基督徒流失实况差距和原因,叶菁华将焦点小组的讨论归纳为四点:1. 生活压力;2. 群体中的关系;3. 教会的适切性;4. 婴儿洗礼及在校信主,以及少年人的压力。
教会意识型态与世界脱节
有负责职青工作的斜杠牧师在小组分享,发现流失很多人,原因是工作压力大,放弃教会生活。 有机构干事表示许多大专生和职青宁愿往外面寻求觉得有意义、有基督教价值的活动或事情,而选择不受教会限制。
大学校园传道人指出,宗派群体内信徒流失更为严重,认为教会见解太狭窄,现时仍讨论崇拜应否加结他,教会的意识形态与世界脱节落差几十年。
此外,信群体中的关系少不免影响信徒参与或离开教会,牧者长执信徒之间的关系和情谊是维系感情的动力,因此教会发生内部人事角力,或出现社会事件引发不同立场争论,也影响信徒甚至牧者,从而选择参与其他群体不再回到教会。
信仰知识普及 教会宣讲内容宜提高
至于多重群体基督徒的出现也挑战教会的牧养是否适切,该群信徒对信仰知识越来越普及,从不同途径能够获得圣经和神学知识,甚至跨宗派和海外教会的资讯,因此教会的牧养使命实践、宣讲内容如未能提高,信徒的期望出现落差。
焦点小组参加者亦观察到,"婴儿洗礼"及"在校信主"可能反映出基督徒参与崇拜数字差距的重要成因。由于婴儿洗礼和学校信主在孩童时期发生,前者是基督徒父母希望子女领受主的祝福洗礼后在教会成长;后者是学童在基督教学校接 信仰从而信主,两者同样需要时间栽培和维系,最后因各种原因而流失。
部分信徒移向网崇的教会
小组成员讨论网上崇拜的贡献及挑战时,发现网上人数之多令人感到惊讶。调查报告显示,在疫情期间有74.3%基督徒曾经参加网上崇拜,当中21.8%基督徒曾经参与多于一间教会的网上崇拜,原因是不必具体面对转会的挣扎,也可以自由隐藏地观看网上崇拜。
然而疫情稳定后教会全面开放,原有教会的基督徒部分转往参加网上崇拜教会的实体聚会,亦有一些继续维持在网上崇拜。从正面看,网上崇拜可能吸引非堂会基督徒参与,因此网上崇拜仍然有保留的价值。
有关研究查由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合作,委托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进行全港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写成《香港市民对基督教观感调查报告2021》,于去年11月发布。其后举办四次"焦点小组"进一步了解疫情及移民潮对香港教会的影响。
主办单位总结四次"焦点小组"的成果,于今年6月9日举行"牧养研讨会2023——站在破晓前的香港教会",内容:讨论香港教会的"生态"及"新态"、香港基督教现况研究成果;并邀请不同宗派领袖及机构负责人举行两场研讨会,地点在中华基督教会望觉堂,上下午两场聚会约300多人次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