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明博士探讨:为何教会治理不像样?

教会是见证耶稣的爱的群体,同时又是社会的组织。不少教会在管理上越来越感到困难重重,到底是教会的主任牧师带领教会的方向呢,还是执事堂委有更大的权柄呢﹖这些问题令不少教会纠结不清,甚至带来教会的纷争和分裂。

《像样的教会管理》一书的合著者、中大管理学系教授刘忠明在三月份的《教牧分享》中分析了教会管治的难题。他表示堂会的治理往往有两个极端,一是牧师掌握了教会的大权,不受会众左右;另一是教会的行政及领导完全落在执事或理事会的手上,将教牧人员视为雇工,掌握他们去留的生杀大权。

但教会本来就是基督的身体,并且是爱的群体,充满阶层化及利益冲突味道的管治制度往往令教会感到困惑。

他解释今天的教会其实主要遵循两种不同的管理学说,一种是假设了人是充满私欲、为寻求自己好处而牺牲大众利益的"代理人理论",治理机制以制衡及监管为主;另一种是假设人是值得信任的好管家的"管家理论",但两者均各有不足,前者嫌太悲观,后者却可能过份天真及乐观。

圣经中的教会:彼此顺服、共同担当

刘教授表示,按照圣经的原则,"…源头是先与神和好,有了这和好的垂直关系,才能有和好的水平关系……关系是我们可以活出多少这和好的关系,以减少因人的负面特性而须有的监管。"

他认为对教会而言,牧者、执事或理事的关系不必是上司和下属,而是视各人如弟兄,互相合作,互相守望,互相问责,正如《以弗所书》里提到各人要以恩慈相待,彼此饶恕,又要以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如此教会不需要严谨的制度进行监管,可说是一种新的教会人际关系和治理机制。

从堂会的文化开始著手

虽然教会是爱的群体,信徒都有新的生命,但基于各人仍有罪性,要达致新的管理模式并不容易。刘教认为领袖的属灵质素是必然的要素,此外堂会众人能明白这种分担责任及互相守望的关系亦相当重要。他认为可以从堂会的文化开始著手改变治理的机制,建立互相分担、互相守望、关爱、爱家的文化,让大家看教会的事为自己的事,上下一心,同心合意,相信达致良好的治理。

他说"…一般情况下应从爱的关系出发,来处理堂会内的各种机制。这有赖众人有互相守望的属灵意识,愿意付出,也愿意接受,正确地看待个别的『人』和互相的关系,共同承担堂会内的责任,才会有良好的治理,这便要从建立适当的属灵文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