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母产子生育商业化 学者促教会持续关注
基督教却少有公开回应事件。圣公会牧师在讲道中批评此做法贱视生命及人性尊严,公开表示认为律政司应对找代母产子的当事人提出控告。
虽然事件渐渐少人讨论,但有神学院教授认为此事件值得教会及神学院持续关注、反思及回应。为了帮助信徒思考事件,本报访问了两位浸信会神学院实践科的老师,他们分享了对代母产子事件的看法。
邓绍光博士指出宗教或传统思想普遍认为生养必须是父母双方在婚姻里面的作为。基督教信仰的主流思想认为一男一女婚姻结合下产生下一代,而且过程中上帝参与其中,意即生育是上帝与人合作的结晶。
但是代母的行为打破了正常的生育概念及传统信仰看法,因为父亲无须与任何女性有婚姻上的结合,已超越了家庭伦理考虑,与婚姻观念相冲突。邓博士表示:"用科技的方式产生生命暗示了我们不需要上帝的介入,并且人自己决定要男孩还是要女孩,用科技达到顾客想要得到的结果。"这次李家杰一索得三男,有消息指他向代母公司指定要得出三个男婴,并且卵子来自华裔女性。
坊间关注焦点多在于孩子与代母的感情关系或法律地位等,但邓博士认为"人"本身是更值得关注的。他说,传统上生育的结果交由上帝决定,人在其中是无能为力的,包括婴儿性别,甚至婴儿健康与否及是否能顺利产子,都不是人能控制的,主权在于上帝;但代母产子中科技扮演很大的角色,不单内中连系到优生学,更涉及将生产"商业化"的问题:"消费者要什么就造什么,生产变成商业化和科学化的活动。给钱就能得到想要的产品,产子完全用科技的方式做出,这想法会演变成意识形态,令人觉得"生产就是这样"。"他认为商业化与人的出生有所违背,人不应成为商业化的产物,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更不赞成用科技生下一代。
代母产子引发社会及教内不少讨论,但对于当中的生命科技化、商业化及生命伦理的问题却鲜有深入分析。邓绍光博士说:"从来对伦理的讨论往往落后于实际事情的发生。很多时候是事情已发生了,才引起伦理性的讨论。而这个个案是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做出来的事,其后果亦没有得到充份的讨论。"他表示当中涉及的家庭、伦理、商业、法律及社会结构等范畴,而这些均需要一个一个深入讨论。
他认为这个个案值得教会关注,并在社会中发声表达意见,他说:"基督教未必很快别对人的行为作出论断,反而要自己先有看法。"他认为在此之前基督教本身亟需自我教育,因为这可算是新生的事物,涉及我们如何了解家庭、科技,甚至了解生命是否可以买卖的问题,因此教会本身需要重新了解这所有的课题。"信仰群体自己要有理解,才有能力与不同声音对话。"
他又表示信仰群体与别的声音对话时亦要聆听其他人的声音,并了解其他见解背后的涉及的思想:"以这个个案为例,中国人认为没有男孙就等于没有人后继香灯,可能要处理的是"无后为大"并觉得是咒诅的观念。我们需要聆听背后是否有呼喊,并且更要去讨论。我们自己亦要有深思熟虑的看法。"
作为教会群体,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不同层面的讨论呢﹖邓博士的想法积极,他说:"香港亦有不少神学院,有不同老师,我认为神学院的老师要做一些事情。要从不同学科关注议题我觉得不是做不到,而是大家是否觉得重要,很重要是神学院在这一刻是否觉得这议题需要探讨。由他们起开始关注,让弟兄姊妹知道有人关注后,从而刺激大家开始思考,这样就容易聚集更多人在这方面思考并参与当中。神学院的老师很重要,因为他们有一定的训练,然后不同教会牧师成为团队去探讨较容易。有的机构关注的话亦可以作为一个题目去探讨。"
相关新闻:
基督教伦理助教刘振鹏浅谈代母及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