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學生:愛,就是我們堅強的理由!

5.12地震災難未被打倒 北川學生生命更茁壯
在上週六「堅強的理由——5.12大地震一週年紀念音樂會」上,七位親身經歷了此世紀大地震的北川中學學生出席,並分享他們的感受。他們當中3人在地震中成為孤兒,4人變成傷殘。但是他們都不怨天、不尤人,更説「愛,就是我們堅強的理由!」

七名學生是王德駿、楊鳳、王洋、鄧陽秋、段志秀、牟彬文和陳勇。每一位看來是那麼活潑、聰明、可愛,驟眼看來與平常的中學生無異,然而他們每人都有共同的傷痛的回憶,都有痛苦的片段——他們都被地震奪去了單純的、美好的少年時光。

傷痛的回憶

楊鳳地震時正在上課,老師就那麼忽然一下子被埋在瓦礫下。地震期間她自己亦重傷,一條腿截肢。活潑的她從此自去了青春獨有的自由,不能像以前般跑動、不能跳,連彎腰撿東西的簡單動作都有困難,唯一令她感到安慰的是同讀北川中學的妹妹因臨時換班房而逃過一劫。她説:「地震前理想很多,當公安、教師…什麼都想過,地震後,我還有什麼可以想呢﹖」

男生王德駿,父親遇難。地震時他被石塊壓住右手,被同學及時發現,但不幸右變成殘廢,醫生斷定是永久性傷殘,但更難醫治的卻是心靈傷痛:「爸爸遇難了,世界從此不同!」「以往成績總在十名之內,如今連拿筆寫自己名字都不能。」「本想考淅江大學完成父親心願,現在都落空了。」「等待治療、等待康復,就像等待奇蹟…」

牟彬文,父母雙亡。地震時他天真以為「過一會就好」,「但那天跟平常很不一樣……」班中只有一個同學遇難,「他是第一個走出班房的……他走得太快了。」

王洋,父母雙亡。她記起地震那天正在上地理課,忽然感到強烈的震動。同學還在笑説「今天的垃圾車怎麼震動得特別厲害」時,老師突然大喊:地震了,快跑!一時四周灰濛濛,她嚇得只管躲在桌子底下哭。災難令她成為孤兒,與哥哥相依為命。地震前不久她家才建了新房子,她憶述:「大家一直不知道是在地震帶,大家過得非常幸福。不久前才在新房,非常漂亮,我的古箏在窗台、很大的牀,牀上有小熊維尼……」父母從前很疼自己,但如今她説:「突然家不在了。」

重訪母校

忘記傷痛學會放下,才學會最大的堅強。

震後這幾位同學在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同行下,首次回到北川中學。重臨母校,校園面目全非,從前熟悉的小路已消失,大家都不知該如何走。眼前的廢墟原本是三千名學生的活動範圍:學生宿舍、飯堂、初中生的課室、新建的高中生教學樓……

同學走到自己上課的地方,自己被埋壓的地方,感概萬千。

王德駿説:「5月12日,星期一,剛好週末在家,洽好爸在綿陽給我買了幾件衣服,我沒領情,覺得不好看,就跟爸吵了一架……我很後悔,覺得自己以前很不懂事。」

鄧陽秋:「以前很樂觀,看得很開朗……但有時覺得有壓力。父母去世了,很多事都要自己思考,覺得壓力很大。」

地震後截肢只剩一條腿的女孩段志秀説,地震後她每當感到不高興時,寧可晚上在被子裡哭,也不願白天哭在人前。她語帶倔強地要過自己的人生,不要依賴別人,給別人家添麻煩:「自己以後有用就自己過吧,幹麼要跟人一起過﹖」

牟彬文亦是堅強的小夥子,地震後第二日被親戚接走暫住,後來開課時就收拾心情上課。堅強的他説不能整天沉甸在痛苦裡,整天在家也不會給災區幫助,書得讀,這是該做的事。」問及他的夢想時,他説:「太遙遠了。」

「愛,就是我們堅強的理由!」

七位同學音樂會後接受記者的訪問,分享他們因著事件對人生看的轉變。

問及地震過後一年裡他們的感受時,他們都表現得非常感恩。鄧陽秋説:「我感到整個中國都在關注我們,我亦很感謝一直以來大家的關心、關注。我覺得我們共同在一塊,沒有邁不過去的。」

同學之間怎樣互相勉勵呢﹖陽鳳回答説:「這是很平常的嘛!是心靈相通的感覺,我們之間有著共同的語言。有時候不需要太多的語言。」經歷了同樣的災難,大家感同身受,一切已盡在不言中。

13歲的小姑娘一直表示開朗活潑。雖然地震後失去雙親,但是讓她的一顆心更成長了:「我們都會傷心難過,但畢竟很多人關心著我們、愛著我們。我覺得自己應該很努力去作,才是對所有人最好的回報。……不管有什麼困難,總會過去的。人生有再多的困難亦要笑著活下去。」

記者問及有沒有想過離開自己的家鄉時,他們都連連搖頭,異口同聲地説「從來沒有過!」、「我們永遠不會離開!」。

或许讀者會問,小小的年紀經歷了喪親及身體殘缺之痛,是什麼令他們如此堅強呢﹖王德駿的答案仍然在耳邊迴盪:「心中的信念和同學之間的愛,就是我們堅強的理由!」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