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理克牧師的「目的導向」教會模型經過多年成的見證,已經引起很多華人牧者的注意。不少北美的華人教會也開始嘗試實行「目的導向」教會模型,但不也都得到良好的收效。原來,在實行的時候作適當的「調整」,能夠融會貫通,乃是關鍵。
根據本月13日在三藩市第一華人浸信會所舉行的「三藩市華埠華人教會的未來」的研討會上,來自三藩市華埠十多所教會的領袖們一致認為「會友流失」是現時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在其中一個有關「會友流失」的專題討論環節,不少牧者指出,教會會友缺乏歸屬感和事奉教會的使命感,都是導致他們容易離開教會的原因。
「目的導向」教會的結構特點是小組制,有別於傳統教會「一位牧師來帶領所有信徒」的形式。小組是由至少有五個以平信徒和全職事奉者所組成。每一個小組對於一個目的和一羣人有責任,例如社羣,羣眾,會眾,委身者,核心成員。因此,「小組化」教會或許有助解決所謂沒有歸屬感和使命感的問題。
然而,分別來自三藩市金巴崙長老教會和三藩市華埠長老教會的Paul Hom牧師和潘乃豐牧師異口同聲地表示,「小組化」教會並不一定適合於所有教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
就華人教會「會友流失」的問題,本報訪問了基督之家第四家的寇紹穎長老,徵詢他對這方面的意見。他認為一所教會在牧養和栽培兩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教會必須營造「屬靈的家」的環境,讓信徒能夠享受對教會的歸屬感。他又説,一位信徒最好能夠留在同一所教會得到屬靈的訓練,靈命才可以成長。另外,對一所教會的忠心也會影響到婚姻與家庭的穩定性。
寇長老説本年度基督之家第四家的主題是「竭力遵行主道」,他指出,我們聽道但也要行道。而本年度,教會亦準備進行「小組化」教會的轉型,目的主要是更新教會,促進信徒之間的彼此關懷,並讓傳福音的工作火熱起來。
正如很多華人教會面對的,教會信徒缺乏歸屬感,信徒之間關懷不足,寇長老希望實行「小組化」教會可以在這方面補上。他又同意「小組化」教會的模式,可以有效鼓勵信徒多多傳福音,幫助他們建立起更大的使命感。
雖然寇長老明白到「小組化」教會的優點,可是,他承認在實行這個模式的過程是並不容易的。他説:「過去17年來,我們的教會有自己的結構,所以沒有辦法一下子改變過來去採用另外一個模式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逐漸的改變。」教會會一步一步來改變現有的組織,直至變成小組的形式。
另外,寇長老指出,由於美國的教會的情況與華人教會有別,所以該「小組化」教會的模式需要作出適當的調整才可以使用,所以同工們也是在努力地仔細研究,揀選出能夠適用於教會的部分。
寇長老最後説:「要建立起今日的教會,也需要漸進的十多二十年的時間。同工們也是剛開始接觸這個模式,所以更加需要牧者與信徒之間的良好溝通,同工們也需要受到教育,一邊做一邊學習,才可以達到美好的效果。」
「目的導向」教會模型 融會貫通乃是關鍵
柯嘉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