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訊】華福中心的《教牧分享》探討教會教導事工的一期文章中,美國生命河靈糧堂助理牧師王亞辰分享瞭如何牧養教會青少年。他認為青少年事工首重建立關係。
王牧師説:「年輕人總是不明白成年人,成年人也總是不明白年輕人。」牧養青少年可説是「跨文化事奉」。王牧師提到聖經説:「……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因此探討青少年教導事工時,必須先了解青少年是怎樣的人,放下過去的經驗和長輩的姿態去認識和服侍他們,甚至不惜把他們看為從外國來的貴賓來對待。
王牧師表示,成人文化是自我充實,青少年文化的一切基礎則建基在關係上。他説得甚是精警:「其實若與年輕人建立友誼關係,那麼無論是主日學或門徒訓練,都能結實纍纍。相反,若與他們沒有關係的基礎,就算把《聖經》真理變成音樂影片(mtv)播放,坦白説,他們也不會理會你。」
不少教會在主日學與門徒訓練兩者之間遊移,讓如何取捨呢﹖王牧師表示,門徒訓練是關係導向,比起以知識傳遞為主的主日學模式更受年青人歡迎。
但他亦強調無論是主日學制度或門徒訓練都只是外在架構,更重要的是對年輕人的認知、態度和關係的改變,才能為事工帶來真正的果效:「否則無論如何改變,都是所謂的換湯不換藥。」
他又認為主日學對年輕人的一個缺點是「大鍋飯」,內容設計較針對教會內成人的文化,令年青人難以將主日學的教導融入日常生活中。此外主日學缺乏關係的建立,亦令青少年帶來困難。他建議讓主日學老師到青少年團契分享以建立師生關係。
門徒訓練則有關導係導向的優點,絕對可建立深入的關係,但對人手不足、帶領者質素參差的教會來説無疑難以執行。門徒訓練領袖的栽培是先決條件。
但總括來説,王牧師仍是強調深入瞭解年輕人文化,並且照著他們的需要關心和牧養他們才是關鍵所在,絕對沒有捷徑。
青少年事工忌換湯不換藥 建立關係不可少
陳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