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华人教会交流座谈会在卫斯理传道中心顺利召开

江苏省基督教两会张克运院长等一行七人本周到达悉尼对澳洲教会进行交流调研活动。他们于今天上午十时假卫斯理传道中心与当地华人教会的牧者就行了交流座谈会。雪梨华联会国语事工代表,圣公会代表以及灵粮堂代表均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大力增进了海外华人教会与中国大陆教会之间的了解。

来访的中国代表包括:江苏省基督教协会,江苏省圣经专科学校校长张克运牧师;淮安市基督教中心堂主任牧师陈彬牧师,淮安市基督教中心堂牧师倪金礼牧师、张虔敬牧师,会友许明春姐妹;以及来自江苏省宗教事务局领导和淮安市宗教事务局领导各一位。

张院长在研讨会上主要向雪梨华人教会牧者介绍了近代中国教会的三个特色:

一、知足和感恩
张院长说中国教会的信徒最主要的一个特色就是懂得知足与感恩。1979年中国落实宗教政策,基督徒不但可以公开表明自己的信仰,而且还不远千里参加教会崇拜。当时教会不及现在密集,有的信徒家离教会相隔三十里路,要走近六小时的路程,而且他们总是穿上最好的衣服。张院长分享对于这些信徒来说,即时聚会条件不好,但只要能听到有人给他们讲道,能参加聚会就已经非常感恩了。

他接著引用诗篇二十三章的经文描述中国的信徒是"走过死荫的幽谷"才进入"青草地"的。他说:"走过死荫的幽谷,一生下来就在青草地,是不知足的。死荫幽蔽漪好经历,对中国基督徒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二、中国教会高速成长,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
张院长坦言中国信徒的高速成长,是挑战,也是负担。他本人来自江苏,1950年当地只有五万信徒;到了1997年,据统计,信徒人数以上升到九十七万人;今天得救的人数增添至了一百六十万之多。上帝除了天天加给当地教会得救的人数,还在改建和新建教堂的事上不断供应。今年单南京就有三十七所教堂建起,张院长感叹:"不是人拣选了上帝,而是上帝拣选了我们……如果中国教会蒙上帝喜悦,上帝就不会如此恩待,把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教会。"

三、中国教会是充满希望的教会
张院长说虽然中国教会资源仍不够丰富,但正迈向健康和系统化。信徒增多,教会要提供起码做礼拜的地方,他说:"就像吃饭,教会的基本设施要得到满足。"植堂就成为了教会的其中一项事工。他继续分享:"要建一所一百万人民币的教会,对农村来说不是小数目。中国的基督徒,一班平民百姓,如果没有信心,生命没有得到成长,就不可能见到教会建起来,目睹未来生命的建造。"

与澳洲不一样的是,中国的土地是国有的,增地建教会工作繁重,包括与政府协调。张院长见证在教会植堂甚至得到政府官员的扶持与关心。政府官员不单只提供了便宜的土地,还提供建堂的材料,因为他们认同教会在社会和谐和家庭和睦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张院长接著分享了江苏教会的发展状况。

神学教育培训,义工传道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教会增长之快,令教会牧师供不应求,神学培训刻不容缓。张院长说就江苏一百六十万信徒,牧会的牧师只有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名,相当于一位牧师牧养一万信徒。为了满足庞大的属灵需求,中国教会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讲道,不受奉献的义工传道人。这些传道人现有五千多人,全国共六万。他们都是经过多次的培训,具备了一定带领教会能力的信徒领袖,是对中国教会特别的祝福。

在江苏有一所圣经学校,由江苏两会合办。全国类似的圣经学院共有十九所,只有一所面向全国招生,主要是对全国4323间登记的教会提供牧者。一年就要培养四十人,但还是远远不及教会人数的增长。有的教会出现轻牧养,重宣教,或重牧羊,轻宣教的现象,张院长一方面强调牧养工作的重要,另一方面呼吁教会必须找到平衡点,他说:"教会中每人的需求都不一样,因此教会要履行主吩咐的使命,深入牧养工作。"

出版事工
张院长表示江苏省是最早印刷圣经的地方之一,现在每年印刷五十万册。其他文字工作上,包括灵修类、工具书和神学书籍等就有一百多个品种每年供应全国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地的需求。

此外他们更成立了爱心公益基金。张院长说为求达到社会关怀专业化,他们与爱德基金会合作,成立了理事会学习运作模式,力求做好教会内部与外部的社会服务。

最后,张院长激动地说:"上帝把中国这片热土交托给我们。上帝已经在中国教会打开了门,而且越来越兴旺,希望大家多为中国教会代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