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与禁烟》揭示晚清传教士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福音与禁烟》揭示晚清传教士与鸦片贸易的关系  
《福音与禁烟》揭示晚清传教士与鸦片贸易的关系  

《福音与禁烟:晚清传教士与鸦片贸易的兴废(1807-1911)》一书深度揭示了传教士与鸦片贸易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卓辉立详细探讨了传教士对鸦片的认知和态度的演变,并检视他们在鸦片贸易中的角色。

该书由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及基督教与华人文化社会研究中心于2024年10月21日联合出版,撰写者为云南保山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卓辉立。

传教士与鸦片贸易的关系一直以来在学界和舆论界引起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研究认为传教士与鸦片贩子狼狈为奸,是帝国主义的帮凶,忽视了他们后来参与禁烟运动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将传教士视为"反鸦片斗士",对其早期与鸦片贸易的联系则避而不谈。

作者卓辉立指出,这些观点过于简化,忽略了晚清传教士对鸦片观念和态度的转变历程。他在绪论中分析了晚清时期传教士在中国内地的传教工作,以及他们随著鸦片贸易开放而进入中国的过程。18世纪末,欧美国家掀起海外传教热潮,并在中国成立宣教机构,其中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是首位来华的传教士,并在广州开启了福音之门。

然而,传教士也面临语言障碍、资金短缺以及清政府的禁教政策等挑战,于是他们借助外交机构和洋行来获得合法居留权以开展传教工作。然而,这样的行为却引起民众的不满,并将传教士与鸦片贸易连结,导致传教形象受损,甚至引发了"晚清教案"。

随著满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西方势力在中国增长,传教士的身份逐渐合法化。他们对鸦片的态度也随之转变,认为鸦片对中国人民的祸害与基督教的教义相违,故而愈发站在"反鸦片"的立场上,成为反对鸦片贸易的斗士。

究竟欧美传教士如何看待西方的鸦片贸易?众多传教士的立场是否一致?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晚清时期传教士与鸦片贸易之间的复杂关系,透过丰富的外文文献,详细考察他们对鸦片贸易的认知、态度的演变,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该书的出版为学界和舆论界提供了理解晚清传教士与鸦片贸易关系的新视角,对于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卓辉立(Huili Zhuo),1991年生于浙江温州,2016-2019年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宗教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20-2024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云南保山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其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基督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中外关系史。

  • 缅因州学校刻意隐瞒家长助13岁女孩

    缅因州学校刻意隐瞒家长助13岁女孩"性别转换"

    近日缅因州一位母亲起诉了女儿就读的学校,原因是学校刻意隐瞒她女儿性别焦虑的情况,并采取行动推动她进行性别认同的"社会过渡"。

  • 2025圣经公会报告:美国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阅读《圣经》

    根据美国圣经公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发布的2025年《圣经现况》(State of the Bible)报告,美国阅读圣经的人数在经历多年下滑后,今年再次出现显著增长,与2024年相比,多了将近1,000万人投入读经。此外男性各每一个世代的圣经使用度都有明显提升。

  • LGBTQ合法将转化社会意识形态 英国律师促教会警醒

    基督徒关怀差会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创办人、英国律师安德利亚·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韩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对英国社会所带来意识形态的改变,并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轻心。其言论值得关注。

  • 前女同志沃宁:灵肉割裂的理论如何伤害LGBT群体

    香港性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梁海欣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位过去曾经是女同性恋者的伊莉莎白·沃宁(Elizabeth Woning)的观点。沃宁曾坚信"同性恋不是罪",后来明白同性恋理论残缺之处,从同性恋的意识形态走出来。

  • AI专家Moses Wong访谈(四):AI实用指南——教会篇

    生活在AI启蒙的时代,基督徒仍要努力将AI在神的国度上被使用。作为基督徒科研专才及AI专家,Moses Wong为教会提供"实用指南",教会如何运用AI、AI的可靠性以及使用时有何要注意的地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