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十诫第五诫"当孝敬父母",但基督教自16世纪传入中国至今,仍被视为洋教,有违中国人的儒家孝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吕妙芬近期发表研究,澄清当中的误解。
天主教与新教重视儒家人伦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吕妙芬所长,考察 17 世纪到 20 世纪上半叶的汉语基督宗教文献,从中发现基督教重视儒家教化,只是耶稣的形象随著时代思潮变化,被误解其教导。
中国人重视儒家教化,家庭人伦、长幼秩序、丧葬祭祀礼仪,全都与孝有关。而16世纪天主教来华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离开父母远道来中国是否不孝?
吕妙芬指,利玛窦是结合《圣经》与儒家的教导,利玛窦认为肉体是属父母,灵魂是天主赐予,关系更亲近。"他在『五伦』之上加了『天主』为首伦,意思是人要孝顺父母,但更重要的是要孝顺天父,因为祂是天上的父亲。"
至于基督新教,吕妙芬表示其教导也没有违背儒家思想,19世纪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透过"万里寻亲"的故事来传讲基督教。
他在《喻道传》里讲述一位名叫"脱耳不花"的年轻人,他母亲在怀孕时被元指挥官诱拐,从小并不知道原来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一直到母亲临终前才告诉他身世。于是脱耳不花踏上了寻找生父之旅,经历重重阻碍后终于找到生父,之后又竭力孝养,被人称为孝子。
吕妙芬表示,从晚明或清朝传教士的教导,都表明基督宗教是很重视儒家的孝道,"因为他们若没有办法回应本土的核心价值很难传福音。"
耶稣形象受政局扭曲
至于耶稣的形象,因著与政治挂勾,耶稣的教导被扭曲。
吕妙芬分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被西方列强入侵,传统的儒家思想被否定,认为是无用与落后,西方科学知识才能救国,连带西方引进的基督新教的耶稣,都变成强调尊崇上帝的霸气形象,而非昔日的孝顺父母者。
吕妙芬引述1928 年的《基督教与家庭问题》于振清解说路加福音少年耶稣在圣殿的故事。
他指,12 岁的耶稣随父母上耶路撒冷守节,守满节期后父母已踏上归途,耶稣却仍留在耶路撒冷。约瑟和马利亚走了一天的路程后才发现耶稣未随他们回家,故又折回耶路撒冷看到耶稣坐在圣殿中听道。
玛利亚问耶稣为什么这样做,耶稣却回答:"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天父)的事为念吗?"最后,耶稣还是随著父母回家。
于振清透过这个故事指出,尊敬父母是当尽的义务,不过要有比尊敬父母更重要的事情,门徒就当作那较重要的义务。
于振清强调,耶稣以真理为依归而不应屈服于父母。
吕妙芬总结而言,从文献的梳理看出晚明时期的天主教传教士到晚清、民国初年的基督新教,都与儒学思想互动,反映了中西之间权力位置的转变。不过,却促使今天的基督徒重新思考信仰与自身的文化,创造出新的思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