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的人"协会是香港唯一一个帮助对自己性倾向有挣扎人士提供牧养的机构,为他们提供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辅导。事工包括热线帮助,个别约见辅导和小组牧养;服事团队包括医生、牧师、辅导人员和前同性恋者。机构也常到不同学校和教会主讲关于同性恋的讲座,增加社会大衆对同性恋的认识。
本报采访了有20年辅导同性恋者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康贵华医生,分享帮助愿意改变同性恋倾向人士所面对的困难,以及社会和教会如何帮助同性恋者。康医生曾经帮助了不少同性恋者成尼幭靬妎犰V,两年前他和一群关怀同性恋者的基督徒创立"新造的人"协会。
你认爲香港社会的同性恋问题和状况如何?有什么因素导致同性恋越来越严重呢?
康:我认爲香港社会普遍对同性恋越来越明白,更多地接纳他们。但与此同时,同性恋似乎慢慢形成一种潮流,年青人对同性恋的兴趣和好奇心越来越大。
近年来同性恋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了,因爲同志运动不断地做宣传,目的是将同性恋正常化。他们认爲同性恋是天生不能改变的,这个看法普遍地影响整个社会,似乎成爲了现今主流思想。但是我们发现这个观念与事实不符:同性恋倾向大部分是后天因素造成,是可以改变的。
我认爲同性恋倾向是由于心性成长的偏差发展,主要来説是由于异性恋的婚姻和家庭的关系破裂,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性倾向发展;另外是一些性侵犯的经历,对性倾向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不少青少年说自己是同性恋者,并拥有亲密的同性朋友,这个问题严重吗?
康:性倾向是在11至14岁间开始形成,14至20岁之间,其性倾向仍是浮动的,可以受环境影响而改变。心理学家更发现,在青少年中期(14至17岁)有短暂的同性吸引或同性性经验,并不一定演变成长期的同性恋倾向。
但我担心如果社会鼓吹同性恋为前卫的潮流,他们最后成爲同性恋者的比率将提高。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学所成立的Gay-Straight Alliance Club,是让异性恋年青人尝试同性恋的场所,这会令一些在性倾向上不稳定的青少年更早地进入同性恋的生活。因爲这段时间青年人是好奇的,他们认同同辈,特别受社会潮流影响,抗拒代表传统的父母一代的价值观,要离开父母独立。
您认为教会有没有觉察到同性恋问题的严重性?
康:教会越来越觉察这问题的严重性。过往教会不察觉有同性恋者,是因爲这些人一直隐藏起来。现在教会是比较知道多一点。教会起初未看到同性运动透过有关性倾向的条例立法影响社会的婚姻制度,还影响宗教言论自由;直至到加拿大、欧洲多个国家的同性婚姻被承认,教会才越来越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是否有对同性恋的最新研究资料?
康:近期较多的研究是关于同性恋伴侣所收养的小孩的精神健康与传统家庭孩子的分别。开展对同性恋的研究将会遇到一定的压力,因爲若研究结果不符合所谓"政治正确"的主流意见,可能会受到同性恋团体的攻击。比如美国和加拿大都有这样的现象,较明显的例子是,Dr Robert Spitzer,他是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前主席,他以前不相信同性恋倾向可以改变,但是他后来做了一个研究,访问了200个成尼幭靬妎犰V的同性恋者,证明同性恋性倾向是可以改变的,在2001年发表之后,他受到钗h同志团体的攻击。
我们所说的一种逆向歧视就是如此。我作爲精神科医生,廿多年教导人怎样关顾精神病人,都没有人说我歧视他们,但是现在我讲关心想改变性倾向人,帮助他们改变,却被人说是歧视同性恋,遇到不少不合理的攻击和指摘。
你如何看同性恋运动?你认爲是一个有组织有策划的运动吗?
康:同性恋运动是一个席卷全球的运动,主要目的是将同性恋正常化(Normalization of homosexuality),并将异见者边缘化,或标标签为病态,如恐同症(homophobia)等;另外是透过人权运动,促使各地政府成爲有关性倾向的法例,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
我不大清楚同性恋运动是否一个有组织或策划的运动,我相信一部分是,另一部分可能是自发的个人行动。我相信这一种反抗歧视和自我保护的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同性恋者自我治疗方法。比如男性同性恋者组织发起运动与社会抗衡是表达男性气慨和领导能力的表现,一些女同性恋者抗拒自己女性的特质,喜欢表现男性化的一面,也可透过参与这运动肯定自己的能力,与男性抗衡。不过同性恋者中较激进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许多同性恋者都是不愿公开,隐藏身份和不想受伤害的。
对于辅导和牧养同性恋者,你认爲教会可以如何开始?
康:我们应该注意两方面,第一是在真理上需要坚持,不能妥协。坚持的意思是说,同性恋的行爲圣经说是罪,要坚持真理的看法。第二是要爱人,圣经强调爱罪人,有同性恋行爲的人都是罪人,要懂得关顾他们——不论他们是想改变还是不想改变。同时,教会也要关注同性倾向条例的立法。
教会如会回应才是最适合的态度,不会认爲是歧视,又感到是爱?
教会的回应,应是公义与怜悯兼备,我们需要以关怀的态度去对待同性恋者,不要只负面抨击他们。比如对《断背山》的看法,一些前同性恋者和支持同性恋者都感叹,许多主流教会回应的内容都令他们非常失望,觉得被攻击,觉得教会人士没有怜悯的爱心,只懂负面的批评。
其实这部电影的确表达了部分同性恋者的心声,比如剧中的同性恋者被歧视,找不到真爱,但很渴望真爱,有些孤独地过一生,很孤单,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感受。试想一项,若一个人分享他内心的痛苦,却没有人理会,他的感受如何?所以我们要带著认识同性恋者的关怀的角度,去聆听去理解他们。
在你辅导过程中,看到同性恋者最大的挣扎是什么呢?
康:对他们来説,第一,较爲常见是自我形象的挣扎;第二是性欲方面的控制,包括道德观念与性倾向的冲突;第三是他们是人际关系的挣扎,当中包括他们失恋、困惑如何寻找到理想伴侣等方面,还有他们与自己的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第四是社会的歧视所带给他们的痛苦。
在你辅导的经验中看到,一个同性恋者如何可以改变性倾向?
康:性倾向是性格中很重要的部分,若一个人不想改变的话,没有人能强迫他。
我们发现成尼幭雃野|个重要因素,一是改变的决心;二是一对一的辅导关系,三是小组支持和同行,特别是已经改变的过来人(Ex-gay)的帮助;四是宗教信仰的帮助。
新造的人协会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康:我们的目标是服事在性倾向和同性恋生活方式有挣扎和考虑改变的人士。最大的挑战是:第一,我们能否得著他们的信任,让我们帮助他们。他们未必信任我们,可能需要想考虑一大段时间,才尝试接触我们;第二,帮助他们去改变需要几年的时间,是长期的帮助,所以需要很多人手。第三,新造的人协会是本港唯一帮助同性恋者改变性倾向的团体,自然会受到其他肯定同性恋倾向的同志团体的攻击。
不少同志团体认爲我们不尊重同性恋者,歧视同性恋。但事实上我们不单没有歧视同性恋者,更是一个服事他们的机构。在服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同性恋者是想改变的,他们厌倦了同性恋的生活,我们尊重他们想改变的抉择,尊重他们的人权。奇怪的是,同志团体不尊重这些想改变的人的意愿,不接受他们。他们连寻求变性的人都尊重,爲何不尊重想改变性倾向的人?我们强调的是帮助人和尊重他人的意愿,不强迫人去改变。
最后是经济上的挑战。我们是非牟利团体,需要别人支持。但是不是很多教会认爲这个问题很切身,我们也不做高调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