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競爭不斷加劇,各種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有專家表示,中國進入心理疾病高發期,目前心理疾病患者約有1.7億人,其中焦慮症、憂鬱症最為常見。
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在1.7億人中大部分屬於輕度的心理疾病患者,只要通過積極的心理調適就可以得到緩解。不過其中需要治療的患者達1,600萬人,而只有大約三分之二有治癒的機會,餘下三分之一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失去工作、生活的能力。
這些數字是由日前在武漢舉行的「中國人心理健康發展論壇」公佈的。該論壇提出,目前中國社會裏精神疾病患病率 、青少年行為問題 、酒與藥物濫用 、自殺發生率等都明顯上升,老年精神障礙逐年增多,大學生心理衞生問題也呈上升趨勢。
湖北省人民醫院精神衞生中心臨牀心理科主任朱志先分析説,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學習、工作壓力增大,因此也令各種心理問題不斷增多。專家們呼籲加強普及心理衞生知識教會,使社會更加關注心理健康,正視此一問題。
對於社會上心理疾病激增,特別是憂鬱症等現象,教會也有積極回應,並且開始更多探討教牧輔導與諮詢的方式對於心理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的輔助作用。
台灣衞理神學研究院院長戴俊男博士是台灣教牧關顧協會會長、台灣教牧輔導學會理事長,也是美國註冊心理治療師、婚姻與家族治療師和認證督導。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分享,輔導和心理治療不只是當前世界的趨勢,靈性的嚮導與輔導,以及心理治療也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靈性的嚮導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大部份有宗教信仰的病者可以從信仰得到安慰,影響到其接受治療期間的行為和態度。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傾向存著盼望,不致於提早放棄,而且絕大多數的研究都證明宗教對健康有正面的影響。
戴博士特別提到一點,即宗教與醫療本為一體。長久以來,在人類的歷史裡宗教和醫療都走在一起,強調人們的靈性需要並不是新鮮事,直到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之後,宗教與醫學才完全地分道揚鑣。因此,教牧輔導將是當今醫療團隊中治療憂鬱症不可或缺的夥伴,因為教牧輔導員不只對聖經和神學有深厚的素養,而且也對人性和心理諮商有更深入的瞭解,它符合了今日教會和社會的需求。
-
浸大第十屆LOGOS論壇 中港台美學者對談信仰、文化、科學及社會議題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5月3日舉行,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美國的學者和專業人士對信仰與中國文化、職場、科學、心理健康等四大主題深入研討交流。
-
《重審基督》作者史特博新書拆解瀕死個案 引證天堂存在
著名基督教作家的史特博(Lee Strobel)出版新書,以全新視角剖析瀕死經歷、神秘夢境等現象,作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及基督教懷疑論者接觸基督教信仰的一個窗口。
-
劉彤牧師證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瑪利亞情結」與「馬大困境」
劉彤牧師在證道中剖析教會中常見的兩大信仰困境——「瑪利亞情結」(過度追求屬靈表象,輕忽實際行動)與「馬大困境」(忙於事工卻失去喜樂)。他強調,信徒應明白神的呼召、發掘聖靈恩賜,並在「熱情與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