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3千拾荒者每月$1500「垃圾徵費蝕本不做!」

拾荒者福祉關注組4月27日發佈「2023全港拾荒者研究調查」,全港3千多名拾荒者每天回收150噸廢物,每月平均收入約1500元財物卻被充公,有拾荒者指垃圾徵費蝕本不做;關注組呼籲政府將拾荒者正名化。

3400拾荒者:每天回收150噸廢物

是次研究旨在深入瞭解拾荒者生活狀況及對社福服務的需求,以檢視現行社會福利是否足夠支援這一羣體。

關注組去年11月18至24日訪問全港各區拾荒者,接觸914位受訪者,有效問卷701份,超過七成受訪者年齡介乎60至79歲,女性拾荒者佔81.4%。

報告顯示,全港拾荒者人數介乎2,791至3,456人,每天回收廢物量約150噸(100多架貨車載量),對比2018年調查,工作年期中位數由4年增至7年,從事拾荒工作三年或以上人數比例由62.8%升至70.5%;每週工作中位數由5天增至7天,平均每日買賣增至2.64次,工作時數增至5.27小時,估計越多人士投身拾荒工作,拾荒亦視為一種長期勞動工種的選擇。

每月賺$1,500:財物被充公

收入方面,受訪者每月平均收入$1,566,整體收入平均數$7,533元,其中6.4%拾荒者領取綜援,27.9%領取長者生活津貼,29.8%領取生果金。

拾荒者遭遇不禮貌對待,近半(48.5%))回收物或個人財物在過去三個月內被偷,對比2018年升逾一成;17.8%遭食環署驅趕、10.9%遭充公財物,反映欠缺回收友善空間,無法安心回收。

500元贖不回手推車:垃圾徵費蝕本不做

在會上多名拾荒者申訴,70歲的秋姐退休後做過燒臘舖,2002年開始拾荒,在北區華明邨每天10多小時工作,被人歧視罵她「臭」,被陌生人搶走紙皮和罵她:「妳傻㗎,畀我啦!」

最近一次去廁所幾分鐘後,載滿紙皮的手推車被房署職員拉走,要付費500元才能取回,向區議員求助要她報警先可以處理,直至現時仍未處理事件。秋姐説時眼泛淚光:「我執幾耐先有500元呀?」除此以外被食環署和其他執法人員騷擾。

她提到如果垃圾徵費,「就會睇情況,係咪繼續做,買垃圾膠袋後蝕本就不做,出錢買邊有咁傻!」

真人圖書館現身説法:學生改變印象「不是垃圾婆」

60多歲玲姐,獨居、患有糖尿病,透露糖尿上眼要長期打針,每支$7,000,還要買手推車、手套、工具,希望政府比多些資源 。

工作的時候也遇到不友善對待,到綠在區區回收發泡膠,指佔地方不肯收、食環署充公紙皮等。玲姐指2005年入行$0.3一斤紙皮,現在都只是$0.7一斤,要到中秋節才能夠賣到50元左右,賣紙皮還要被人呃秤,直言「有選擇梗係轉行啦!」

另一方面,玲姐參加社福機構的長者小組,從而認識社會福利、退休計劃,也有物理治療師幫助,早前頸側病都治癒了。社工還帶她到學校,初時被學生覺得污糟,她參加真人圖書館現身説法之後,學生改變對她的印象「不是垃圾婆」,玲姐認為這樣做很有教育意義。

呼籲政府將拾荒者正名化

拾荒者福祉關注組建議社區攜手支持拾荒者,提供更多回收工作空間及社會互動活動。

例如政府部門和地區組織合作,在拾荒工作頻繁的地方設立回收空間,或者規劃停泊手推車的區域,並提供監控設施。建議活化空置政府用地,設置手推車停泊區,以方便拾荒者使用。

政府可參考社福機構實踐經驗,連結地區商户,容許拾荒者在限定時間內擺放手推車或整理回收物,或者讓他們隔夜存放在店內。同時,建議重新檢視城市規劃,將拾荒者的需求納入未來新發展區的規劃。

另外,建立地區有價回收的資料庫,登記拾荒者工作位置,並提供給市民查閲,促進拾荒者、市民和回收商之間的互動。機構團體也可設立拾荒者二手手推車收集庫,提供替換服務並加裝定位防盜器。

舉辦關懷活動和真人圖書館活動,讓市民能夠與拾荒者互動,並讓拾荒者分享他們在社區中的角色。透過這些措施,希望能夠營造更友善的環境,支持和尊重拾荒者在社區中的貢獻。

「拾荒者福祉關注組」成員:新福事工協會- 拾平台、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靈合長者健康中心、聖雅各福羣會- 露宿者綜合服務、慈悲香港、同路舍、香港婦女勞工協會。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