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阿拉」字眼案 引人關注回教國政教關係
連日來馬來西亞社會因為「阿拉」字眼爭議而呈現不穩定,特別是在穆斯林羣體與非穆斯林羣體之間,以及馬來人與華裔、印裔人士之間,關係變得緊張。 直至週五,吉隆坡有至少三所教會被炸彈襲擊,不排除是宗教激進分子之所為;另全國有10個地區的穆斯林上街示威。
據1957年頒佈的《馬來亞聯合邦憲法》,伊斯蘭教被定為國家的官方宗教。雖然如此,憲法仍保障所有人民享有信奉個人宗教的自由,並有傳教之權利;但向任何穆斯林傳教、宣講教義的活動即屬違法。
審理「阿拉」字眼的劉美蘭法官認為,既然天主教周報《先鋒報》只是採用「阿拉」字眼向非穆斯林(天主教徒)作宗教刊物用途,不涉及向穆斯林傳教的活動,即符合憲法所賦予的權利;故她才給基督教人士使用「阿拉」字眼開綠燈。此裁判直接推翻了之前馬來西亞內政部阻止《先鋒報》使用「阿拉」字眼的禁令。
不料,一部分與政府相關的官員即反指劉美蘭的判決「是一個錯誤」。其中有前大馬首相兒子、現任貿易處副主任Mukhriz Mahathir表示「民事法庭並不是處理敏感的宗教問題的地方」,另有立法會成員Zulkifli Noordin説「沒有一個穆斯林能夠承認這個判決」。據悉,即使少有的幾個穆斯林公開呼籲「尊重司法獨立」,即被其他穆斯林冠以「叛徒」之惡名。
今次大馬的「阿拉」字眼風波不得不令人關注到回教國內的政教關係。《馬來亞聯合邦憲法》規定,凡馬來人生下來即是穆斯林。馬來西亞人口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達六成,另外有三分之一人口是信奉基督教、佛教及印度教的華裔及印裔人士。現行憲法只要求穆斯林受伊斯蘭教法令管制,伊斯蘭教法庭管理穆斯林中間的婚姻、遺產、叛教、改教等事宜;其他民事則一律由馬來西亞聯合邦的法庭審理。
不少人擔心一直強調在多元中尋求和諧的馬來西亞,隨著馬來政客勢力增大以及全球伊斯蘭教興起,亦逐漸被「伊斯蘭化」,變成以伊斯蘭教法為本,而非跟從《馬來亞聯合邦憲法》統治。
週五,大馬律師公會主席拉古納與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就「阿拉」字眼風波開會,討論如何盡快冷卻目前社會上反應過激的情況。拉古納稱,「我們需要聚集伊斯蘭教及基督教領袖一起面對面交談,尋求雙方妥協,以不再讓爭論繼續升温」。
相關新聞:
吉隆坡至少三教會被炸彈襲擊 大批穆斯林上街示威(2010.1.8)
宗教關係緊張 吉隆坡一神召會分堂被炸(2010.1.7)
馬來西亞高院暫緩執行「阿拉」判決 紓解宗教之間僵局(2010.1.7)
馬來西亞政府受壓 向高院上訴「阿拉」裁決(2010.1.6)
馬來西亞最高法院允基督徒使用「阿拉」一詞(2009.12.31)
馬來西亞高等法庭30日再審「阿拉」字眼案(2009.12.18)
大馬天主教《先鋒報》新婆羅州版印刷遭拒(2009.11.16)
馬來西亞政府拒基督徒請願一萬本《聖經》仍扣押(2009.11.05)
馬來西亞政府充公超過15,000本《聖經》(200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