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时代或在黑暗世纪,基督徒能作甚么?英国有作家出版新书记录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盟军反败为胜的转捩点,深入介绍外交政策、军事行动之外,更提及基督徒发挥的作用,推动"国家祈祷日"。
基督教关怀机构(Christian Concern)出版部威尔伯福斯出版社(Wilberforce Publications)推出新书《Beyond the Odds – Providence in Britain's Wars of the 20th Century》(暂译:超越可能性)迎接11月的"国殇纪念日",该书作者为威尔伯福斯出版社创办人之一、前皇家陆军上校斯克里文(Joseph Scriven)。
在《超越可能性 》一书,讲述从1900年至1950年英国全国祈祷日,其中包括二战期间占了9个,为英国国王与坎特伯雷大主教协商后召集,反映基督徒回应大时代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以及基督教信仰在那时期的普及。
斯克里文引用历史学家亚瑟·布莱恩特 (Arthur Bryant)资料,提及1940年5月26日的"国家祈祷日",发生在英国军队在法国的远征军 (BEF) 被德国军队包围,似乎没有逃脱希望的时候,教堂里挤满了来崇拜的信徒,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特别祈祷会。
当时排队等候进入教堂的人龙长如蛇形,排了大约四个圈,首相丘吉尔写道:"英国人不愿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合唱团的诗歌感受到被压抑、充满激情的情绪,还有对会众的恐惧,不是对死亡、受伤或物质损失的恐惧,而是失败和英国的最终毁灭。"
当时报纸报导了这场"盛况",是全国祈祷日有史以来最大的聚会,为了回应祈祷日体育赛事被取消,人们以谦卑诚意代表国家向上帝呼求。
在1944年诺曼第战役的登陆日,乔治六世国王在广播中说:"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任何一个人肯定不会太忙、太年轻或太老而无法在全国、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伟大的十字军开始出征时,广泛的祈祷守夜也随之开始。"
在20世纪上半叶,大约40%的5至15岁儿童上主日学,70%称至少偶尔去教堂,大约四分一人定期阅读圣经,一半定期祈祷。
国殇纪念日(Remembrance Day)订立于每年的11月11日,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他战争中牺牲的军人与平民而设立的纪念日,又称为"和平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