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学研究院7月4日举办讲座"从初期教会发展看今日教会的机遇与挑战",圣经科张略博士引数据指,初代基督徒平均每10年增长40%,并列出7因素,包括:使徒热心传道、教会超越社会阶级、教制和卓越领导,最重要是上帝的工作。
张略引述社会学家史特克(R.A.Stark)估计,假设公元40年基督徒1千人,以当时罗马帝国人口6千万人,基督徒只占0.0017%,公元350年 基督徒已有3400万人,为罗马帝国人口56.6%,基督徒平均每年增长3.4%,每10年增长40%,
基督徒发展速度惊人,张略探究原因有7点:
"教会的使徒性:热心传道,赶鬼医病",使徒清楚耶稣基督的吩咐,从耶路撒冷传到地极,除了使徒还有巡回传教士、先知赶鬼医病,热切将福音传福音到不同地方,路途遇到危险,因而教会呼吁接待这群体。
及至第2世纪教会有具体制度,设有主教、长老、执事三级制,主教也热心传道、赶鬼、医病领人归主。
"教会的大公性:超越国家、种族性别和社会阶级",宗教包含地区性,宗教与宗族文化息息相关,敬虔是指忠于其的传统种族和宗教文化,基督教从犹太教分出来,但福音不分种族,让外邦人加入成为神子民一部分,加拉太书3章27至28节:"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著应许承受产业的了。"
性别和社会阶级方面,早期教会女性地位颇高,教会反对离婚、乱伦、通奸、一夫多妻、杀女婴,妇女信主后影响儿女带领丈夫信主。第二世纪教父俄利根认为福音是给所有人,包括贫穷、富有、单纯、理性的人;罗马主教革利免《革利免壹书》(38.2)论到:"富人要扶持穷人,穷人当将感谢归与神。因为是神带给他能满足他需要的人。"早期教会打破贫富悬殊的隔阂。
"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张略继续指出,教会吸引人的地方是信徒的价值观,包括乐善好施、守望相助、自我克制、照顾孤儿寡妇、探望患病的人,甚至将囚犯赎出来,信徒的慷慨及乐意捐助正是仿效上帝的豁达宽宏。
他举例,公元260年第二场大瘟疫,亚历山大城主教狄奥尼修在信中描述当时基督徒,弟兄之中多数人表现极大的爱心和无比的忠诚,照顾病人还宣讲基督的救恩,从别人那里染上了瘟疫,他们中间有长老、执事和一般信徒,所以这种形式的死亡是出于极大的敬虔和极大的信心,从任何方面与殉教相当。
"有效的教制和卓越的领导", 第二世纪初期教会实行三级制,主教、长老、执事,第四世纪基督徒史学家优西比乌计算,罗马教会在三世纪中叶有1位主教、46位长老、7位执事、7位副执事、42位助手、52为驱魔人和守门者,同时在经济上支持1500位寡妇和乞丐,教会已发展出庞大的行政及支援系统。
"基督徒面对逼迫" ,例如误解基督徒替婴孩洗礼为杀婴行法术;举行主餐视为吃人肉;弟兄姊妹相称指乱伦等,但殉道带来教会增长。公元2世纪士每拿主教坡旅甲 ,为教会史上首位有记录的殉道者,时为86岁,坡旅甲声称:"一直是基督的仆人,不会亵渎拯救他的大君王,让他在殉道中占一席位";其他因素包括:"稳定的大环境"和"上帝的工作"。
张略总结,上帝的工作最重要,无论环境怎样转变,上帝就是透过这些困难显示祂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