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会有老年化危机? 不,她只是迈向"中年化"。建道神学院院长梁家麟在学院会讯中发文,反思教会中年化带来的种种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肥胖现象",财政上香港教会普遍的经济实力有大幅提升,与弟兄姊妹的财富增加、乐于奉献有关。而中年人大多抱持成熟稳重的理财原则,强调"应用则用",集中投注在自己生存和后代成功两方面,形成教会倾向保守的财务政策。
他剖析,现时教会首选以大额支出购置物业,其次是同工薪津。至于新事工开拓资源投放则相对少。他表明中年人将大额放在土地和物业上,认为既长远亦划算,成为华人教会的普遍情况。
第二个倾向就是在行动中趋向保守,减少冒险,降低风险。虽然他们在社会权力和经济能力比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强,但思想主调都期望控制、却比年轻人更惧怕生活"失控",造成他们著重利益和机会,而非用新机遇来开拓新市场。
故此中年化的教会在属灵传统和事工模式上都尽量巩固传统,避免创新,宁可选择优化和延展旧有模式。这种保守心态源于领导同工的恐惧,为局限自己应对的环境,来缩窄使命实践的范围。
他指出在中年化教会,青少年的事工都以培育信徒子女为最高目标,外展事工寥寥可数。家长信徒看似在剥夺青少年事工的宣教性,皆因是惧怕失控。
第三个现象是深化要求。中年人倾向将社交能量放于某对象,追求深度关系,减少扩阔生活圈子,因此中年化教会的外展和开拓动机不强。牧者和信徒最喜欢谈的是深化牧养,牵涉神学思考、信仰反省,以及繁重的属灵操练。
他提到教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资源用于信徒上,余下的则供偶遇的外来者自由取食。基于大使命的限定,没人敢反对传福音和宣教,但实践上布道事工变得有限,例如每年只办两三个福音主日作为"点缀"。他提醒教会不应专注牧养栏内的99只羊,却以或以最低资源处理外头流落的一只。
面对中年化教会的种种现象,梁院长提醒教会作出思考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