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对"宣教"一词耳熟能详,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讲清楚宣教的定义。三一神学院宣教学博士候选人王钦慈牧师日前在纽约长岛举行的宣教大会用一堂讲座讲解了宣教的意义。
王钦慈牧师出生于台湾,在阿根廷长大,后留美求学,目前担任法拉盛第一浸信会中文堂牧师。王牧师对宣教有极大的负责,在三一神学院潜心攻读宣教学博士。
王牧师在长岛丰盛生命教会主办的宣教特会的一场专题讲座中,从圣经、历史、文化、策略及呼召五个层面对宣教给予全面解析,令听众对宣教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宣教是暂时性的使命,敬拜才是永久性作为
从圣经角度来看,该如何对宣教下一个定义呢?在王钦慈牧师看来,圣经所有的记载都是和宣教息息相关。
王牧师依据创世纪对宣教给与概括性的描述,"宣教是由于人类始祖犯罪,神开始寻找人归向祂,以恢复起初的关系。所以说,是始祖犯罪导致宣教的产生;若人没有堕落,就不会有宣教。"
纵观旧、新约可知,神拣选信心列祖以及他们的民族,以及建立初代教会都是为了展开宣教的计划。虽然以色列选民的故事为旧约的主线,但神在旧约亦多次提及祂对万国万民的关心。
为此,王牧师再次强调说,圣经是一本关乎宣教的书。不过他亦指出,宣教只是教会暂时性的使命,敬拜才是永久性的作为。
宣教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教会与公义社会
宣教的定义在神学上亦有不同的声音。王钦慈牧师表示,很多人把建立教会当作是宣教的主要任务,但实际上宣教还包括用基督教的文化思想来重塑宣教工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举例说,诸如释放受欺压的人、满足贫瘠的人、生态保护、人权维护与禁止堕胎等有关建立社会公义的内容都应纳入宣教的范畴。总之,在宣教领域上,建立教会与公义社会应齐头并进。
重视宣教历史的反省
王钦慈牧师还归纳了宣教运动的历史演进,对一些富有争议性的教会历史事件重新思考,还帮助大家对近代宣教历史的成经验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王牧师特别抛出2个议题让人重新反思,以开阔大家看问题的视角。一个是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事件对宣教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另一个是近代西教士是否应该在船坚炮利的掩护下进入中国宣教?
对于首个问题,王牧师认为,若从宗教信仰环境的角度来看,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变成国教并不能彻底解决宗教逼迫问题;因为,基督教成为国教后,和罗马帝国敌对的国家开始对基督教产生敌视态度,甚至导致新的逼迫。
至于下一个问题,王牧师对那些批评西教士在炮火掩护下进入中国的基督徒反问说,"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后,宣教自由得到一定的保障,那么美国宣教士是否该到那些地区宣教?若不去,可能会失去宣教的良机。若去,可能同样被当地人骂为是在美国炮火掩护下进行的宣教。"
跨越文化:普世宣教重要一环
王钦慈牧师把跨越文化视作普世宣教非常重要的环境,甚至直接影响普世宣教的成败。他表示,宣教士到异文化的地区宣教时,要尊重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尽量避免宣教士文化的介入。
说到移民教会的跨文化宣教,王牧师澄清一个观念,"很多人把移民教会中跨文化宣教的期望放在第二代移民身上,理由是他们适应陌生文化能力较强。但事实上,第一代移民要比第二代更适合跨文化宣教,因为他们正好经历了适应异文化的过程,在融入异文化上更有心得。"
此外,王牧师呼吁移民教会不仅关注本国同胞的福音工作,亦要对当地其他族裔的宣教作出贡献。针对美国主流教会日渐衰微的现状,他挑战大家说,"华人教会能为美国基督教做些什么贡献?"
关注未4至14岁成年人宣教收事半倍之效
王钦慈牧师对21世纪的重要宣教策略进行了收集,包括未得之民的宣教、回宣、广播宣教、网络宣教、商贸宣教、城市宣教、短期宣教、医疗宣教、扶贫救济、教育宣教等等。
在众多宣教策略当中,王牧师提醒大家关注"4/14之窗",即4至14岁的未成年人宣教。若这年龄段人群的宣教做的到位,可以取得属灵丰收。
他根据一份研究资料指出,4至14岁之间信主的基督徒占全球基督教总人口八成。由此可见,4至14岁是信主的黄金时段,应得到宣教士的格外关注。
再思宣教呼召的观念
几乎所有的宣教士都是因为当初接受神的呼召才献身宣教的。那么,呼召的原则是什么?王钦慈牧师表示,近200多年来,教界对呼召的理解和侧重有所变动。
在19世纪中,宣教士凭著个人蒙召经历就能通过考核上宣教禾场;但到了20世纪,差会也对宣教士的心理健康非常看重。现在,仅靠蒙召的经历是无法成为宣教士的。
王牧师还说,呼召不仅是一个经历,亦是一个过程,还是需要神、教会和当事人共同参与的。
-
特朗普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 他说了什么?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他在致辞中强调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并呼吁国家恢复信仰的精神。他也表达了对宗教自由、家庭价值和教育改革的坚定支持,强调政府应保护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现场有多位宗教领袖出席,包括葛福临和保拉·怀特。
-
首获政府批准 华人神学院意大利取景拍摄《基督教在罗马》
华人基督徒在意大利开设的首间神学院、意大利华人神学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称意神)推出大型圣经历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罗马》,深入罗马十九处最具历史价值景点,揭开基督教源流。
-
缅因州学校刻意隐瞒家长助13岁女孩"性别转换"
近日缅因州一位母亲起诉了女儿就读的学校,原因是学校刻意隐瞒她女儿性别焦虑的情况,并采取行动推动她进行性别认同的"社会过渡"。
-
2025圣经公会报告:美国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阅读《圣经》
根据美国圣经公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发布的2025年《圣经现况》(State of the Bible)报告,美国阅读圣经的人数在经历多年下滑后,今年再次出现显著增长,与2024年相比,多了将近1,000万人投入读经。此外男性各每一个世代的圣经使用度都有明显提升。
-
LGBTQ合法将转化社会意识形态 英国律师促教会警醒
基督徒关怀差会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创办人、英国律师安德利亚·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韩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对英国社会所带来意识形态的改变,并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轻心。其言论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