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网红韩剧《鱿鱼游戏》第一季自9月播出后,评论排山倒海诿赞不一,有说揭露社会腐败、贫富悬殊现象,甚至韩国基督教极盛至衰的探究等,在此不再赘述,本文集中讨论情境压力下:离教信徒将上帝视为何物;逆境中跟上帝玩"沉默"游戏,结果是夺命还是重生?
情境压力扭曲人对上帝的形象
《鱿鱼游戏》可说是《饥饿游戏》韩国版,但凡杀人的竞技游戏,揭露人性丑恶都是剧中必备元素,阴暗与美善两面体,情境压力下美善被扭曲,连上帝都被压至"变形"?
没有催泪就没有韩剧,第六集"刚布"游戏悲情达至高潮,其中一幕杀父"智英"跟脱北女孩姜晓娓娓道出悲惨身世,父亲暴力虐待、杀害母亲,愤恨的她亲手杀父复仇,囚牢度日人生渺茫,摧毁她一生的父亲,原来是牧师,无怪乎少女多次在生死存亡的游戏,反复嘲讽虔诚信徒"你以为活下来是因为上帝保佑吗?"、"只要祷告就能上天堂吗?"
在韩国不少电影挑战基督教,摆明车马的有2010年上演的《复仇者》,笃信人性光明的牧师朱英秀,全心服侍上帝,5岁女儿不幸被绑架,八年音讯杳然,牧师无法忍受上帝沉默,愤然辞职不干兼离教,独自缉凶,最后将凶手杀死,父女团聚。
"普罗米修斯"强力回归 解救人间疾苦?
离教者内心,可能混杂著愤怒与悲鸣的情绪,这股情绪直指向上帝。在情境压力下,上帝在他们心中被贬压成"普罗米修斯"神力受限制。
希腊神话泰坦族神明之一普罗米修斯,与雅典娜女神创造人类,却看到人类终日受苦,冒大不韪之险叛逆宙斯从阿波罗偷取火种,人类从此展开文明之旅,却激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悬崖。
在看似穷途末路的人生,人免不了将上帝投射成"普罗米修斯",强力回归开解药救疾苦,当行公义好怜悯的上帝沉默不语,对信仰就会出现极大的落差,所以问题是,上帝是怎样的神?
上帝是止痛剂、消炎药、维生素?
若以药物治疗作比喻,将上帝视为"止痛剂",生活环境导致绞痛,以为有了上帝就"立刻"得到救拔离开困境,好像服止痛剂,却发现逆境仍在,止不了痛楚。
若将上帝视为一服"消炎药",将生活痛苦引发的炎症"立刻"消除,却发现环境不变、人的思想心态不变,炎症仍继续扩散。
上帝既不是止痛剂又不是消炎药,源于将祂放入错误的位置,定错了位,发挥不到完全的治疗功效。
上帝或可喻作"维生素",不为止痛消炎,用作强健灵魂,杜绝潜伏的罪性病发,给自己靭力面对每天艰难的生活。上帝的道也像润滑剂,注射在灵魂与生活之间,减低两者的磨擦,生命没这么快被磨蚀,从这角度认知上帝或会带来重新的经验。
上帝多面体 沉默看上帝
另一方面,当人在情境压力质疑上帝沉默的时候,或许沉默的应是人本身,站回上帝一方以祂的视角看世界,破除自我发出对上帝固定的印象。上帝是多面体的,每一次的经历让人认识祂多一个面向、深一个层次,发现以前未曾察看的祂。
马可福音8章27至38节,彼得阻止耶稣上苦路钉十架,耶稣斥责彼得:"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体贴"原意是"专注于"、"老是想著"、"不断考虑"(《新约希腊文词典》),耶稣意指彼得总是以个人出发点看神的工作,劝喻他重新跟随主,昔日彼得情急下以个人意志先行、对上帝计划缺乏认知,或可作为今天信徒痛定思过的借鉴。
上帝的沉默未必是坏事,基督徒哲学家祈克果名言: "人惟有在孤独中 ,才能够认清楚自己。"
惟盼人在情境压力中,仍怀抱四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信念:"将你的过去放在神的怜悯下;将你的现在放在神的慈爱中;将你的未来放在神的供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