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社會形象趨低落 建道院長促教界關注

香港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在院訊發文,指教會的社會形象問題被忽略,易成為基督教「反傳播」的元素,令福音傳播受損。 早前在一場有關港台同性戀運動的研討會中,台灣神院院長陳尚仁、香港性文化學會主任麥沛泉等亦指教會忽略公共形象的塑造,令教會在為社會道德抗爭戰役中出師不利。 梁家麟指,社會形象意指輿情集結成社會大眾對基督教的一種較牢固的印象,這印象難免以偏蓋全,卻肯定深入民心構成人們對基督教的「前理解」,影響他們對這宗教的接受。 他借韓國基督教為例,雖教會大半世紀以來快速增長,基督徒佔人口22.5%,但年輕一代卻普遍對教會反感,原因是韓國教會給社會大眾以勾結權貴、用《聖經》為當權派鳴鑼喝道的印象,加上高調自稱基督徒的政經領袖被揭發貪污瀆職,令教會形象滑落。 此外一些著名大教會和明星牧者屢爆跟權力、性與金錢有關的醜聞,加上教會包庇罪惡的做法,令充滿理想主義的年青人不滿。成神學亦泯沒教會與世界的界線,世俗化令教會失去獨立的身份和訊息。 梁家麟説,香港教會的社會形象「尚算健康」,在年輕人中亦算受歡迎,但有少數年青基督徒對教會抽離政治或社會議題的立場感失望,亦有社會人士因宗教領袖與政要巨賈過從甚密或站台撐腰而不滿。 他促港教界要保持警覺,不讓教會掉進近似韓國基督教的泥淖中。但他亦藉文章對那些期望教會更熱衷參政的年輕人作出回應,指除在非常時期外,不要期待教會用其名義或實體參與常態的政治和社會運動。他認為教會主流須盡可能維持在建外,以及維持較然的地位,讓教會成為教會,以保持神聖性及與眾不同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