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教會合一運動是一條很長的路,但我覺得我們需要向這目標去作。耶穌曾為門徒的合一禱告,亦為了圈外的羊祈禱,因此這個合一是需要一直推動的。當然要達成不能只是理論或口頭上,而要在行動上,正如今年合一祈禱周的經文「你們都是這些事的見證人」,我們要成為耶穌基督復活的見證人。那我們怎樣見證主呢﹖要在主裡面更多合一和聯繫,更多關心,更多支持,更多溝通,已是見證主面前合而為一的工作。
記:胡牧師你參與合一運動多少年呢﹖如何見證合一運動的成效和變化﹖
胡:我參與很長時間了,算來有十多廿年了。我所處的中華基督教會本身在90年代是由十多個不同宗派組合而成,本身就是一個合一的教會。後來我參與了香港參與基督教協進會的工作,至今廿三十年了。
合一運動在香港的話,由於大家都很忙,所以不能作很多。我們主要在合一祈禱周的時間,亦有給教牧同工及信徒的合一聚會。近年多了人參加,予以關注。透過合一祈禱周的時間看到或许有所改變。
另一方面我們不斷推動教會合一運動,大家彼此溝通,在教會的合作上大家的參與多了。在社會上對社會問題和宗教的問題上參與增加,普羅大眾所關注的藉著教會的合一得以合作、推動、關心和支持。這幾年合一崇拜都有奉獻,收集的奉獻都用以支持弱勢羣團。,如今年所捐獻的都送給融樂會,以前曾用以支持聾啞學校發展等,透過這個服侍的行動,讓教會多關心弱勢社羣和少數羣體。而合一運動加強了更多人一起去作、一起推動參與,我覺得這是美好的現象。
記:有沒有見到合一運動果效的「大躍進」呢﹖有些大宗派很少見到他們參與,在這方面合一運動的努力有多少呢﹖
胡:我們發覺那方面的宗派較難去作,但當我們發出宣傳,以廣告呼籲大家參加聚會,發覺除了協進會的會員參與外,亦有其他宗派的教會個別人士參與。一些牧師傳道人個別參與——獨立教會、宣道會、浸信會和其他的都有,我覺得這是好的反應。
記:但在教會和機構層面上作深入交流,或中彼此間不同見解的調和上有什麼大力的推動呢﹖
胡:我們暫時未有。主要是因為我們強調到即使是協進會本身的會員成員之間亦要加強溝通認識,如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信義會。除了我們教牧同工互相認識之外,一般信徒的交通亦很少。所以過去數年我們組織了一些探訪團,安排有興趣的信徒認識其他宗派的教會,認識他們所作的,以及認識他們的崇拜和運作,互相關心。在這方面我們做得多一點,但仍不很夠,仍需要很長時間去作,所以加強聯繫以外的並非我們的主要,反而希望這幾年我們的內部成員在溝通方面能夠多加強。可能不少信徒只對聖公會、循道衞理會等教會的認識只限於名字,卻從未踏足過,所我們組織一些參觀活動,甚至有次禱告會我們請不同教會的成員自我介紹一下,認識教會的會員、工作、組織等,加強大家的認識。
記:不同宗派對合一運動的見解不一,並在部份信仰內容的理解亦有差異。有沒有一步一步促進合一的議程呢﹖
胡:這方面我們亦正在思考中。當我們向教會提及合一運動時,有些個別較保守的教會或個別人士認為我們的合一運動中同時有天主教和東正教,有的人認為很難認同。在我們推廣時這的確是一個障礙。但我們不能撇下他們,而是希望有更多機會與他們接觸認識時,讓他們對合一運動有更多認識。
在主裡面我們是合一的,我們信的是三位一體的上帝,只是在教會傳統和組織、教會的重點上有所不同,所以在主面前我們的合一應是「和而不同」的,而且在我們中華基督教會的理念裡對合一有幾個注意的:我們要注重大體、我們要互相接納、我們要彼此包容。我們又強調「合一非一倫」,合一非劃一,我們中華基督教會有不同的背景,有的是長老宗背景、有的是公理宗背景、有的是浸理背景,有的是循道衞理背景、聖公會背景。我們亦覺得可以沿用教會舊時的傳統。
明白「合一非一倫」很重要,有的人比較難接受與人的接觸和溝通,因為們抱著「合一」等同於「劃一」的觀念,而劃一又要以某教會或個人為標準。這個對我們推動合一運動時有點困難。有的人並不與「那一類」的人接觸,例如天主教會,不過對我們來説要接受一間教會並不代表要接受他所有的立場或教義,因為大家只是在信仰的表達或崇拜的禮儀上有所不同,應該不能構成很大的障礙,阻礙我們之間的交通。
世界的情況也是,現有普世教會協會推動普世合一運動,有又人另外推動合一的組織;甚至在同一宗派裡亦有分裂,普世聖公會、天主教在按立主教的問題和同性婚姻的問題上也受影響而造成分裂。不單在合一運動上,在其他很多不同的課題上宗派內部也產生分化,甚至擴大到其他地方。加拿大和美國的教會就因為同性婚姻的問題以致他們分開為不同的教會。
香港暫時未見到這個現象,但也有可能在將來會來到香港,到時候教會可能要面對這個問題,並會帶來爭拗或討論。這些問題會引起教會的紛爭,這亦是我們所擔心的。但我們不能因為擔心而停止不作,而是希望更多溝通、對話和認識。有時我們對其他教會和機構的認識只停留在印象上,根本不認識他們,但我覺得我們應更多接觸和理解。
記:似乎在神學思想的交流方面,未能見到有開心見誠、坐在一起討論的場面。
胡:以前較多,特別是在香港回歸問題鬧得熱哄哄時更多坐在一起。因為那問題很「埋身」,大家都很擔心那會影響教會運作組織。所以一班基督徒或教會走在一起,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又發表了信念書,協進會亦組織大家發表了對97後香港教會對未來的方向、與國內的關係的,並且希望真的「五十年不變」,集合很多不同教會宗派的人一起討論,一起建議立場書,因為跟自己有很切身的關係而有這樣明顯的做法。(是不是所有的宗派的教會都參與了﹖)差不多都參與了。那時不是用協進會的名義,而是香港一班教牧同工發起,我們個人以基督徒的立場表達。後來到大局已定,大家又回到各自工作上。有時基督教裡會有大型的佈道,在佈道福音上較多看到合作,為了福音大家願意走在一起。
記:但有沒有將較難解決的議題搬上談論桌呢﹖
這就較少了,因為香港到現在為止仍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組織。有時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亦會搞一些佈道會,但其實只涉及300個會員堂,但香港粗略估計有1200多不同的禮拜堂。而協進會有22個會員,其中有六個宗派性教會,但每個宗派可能有幾十間禮拜堂,但又未必所有的堂會都支持,這是不容易的。
今年一月份,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六個會員教會,聖公會、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崇真會及救世軍及其他機構一起響應了進行普教協的「合一祈禱周」。而上週六,協會進會再應普世教會協會之邀,與世界各地教會一同舉行了一年一度的世界公禱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