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弟兄陈开明:传福音要从心做起

kaiming3.
陈开明弟兄近照,摄与其纽约的办公室。(图:本报记者)
推开门,走进房间,耳边传来悠扬动人的赞美诗歌。放眼望去,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基督教字画,其中"基督是我家之主"格外醒目,不难发现屋主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再往里走,书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福音书籍、单张和圣诗CD……说到这里,可能读者以为我走进了基督教书房,但实际上这是一家保险事务所。

这家久雄互助保险事务所的主人陈开明弟兄在传福音上很用心,他把大半个办公室布置成福音书房,布道工具随手可得,每个走进办公室的客户都是他传福音的对象。使人不得不承认,陈弟兄不像生意人,而是名副其实的职场"宣教士"。

一谈起传福音,不少基督徒总以工作忙为推托借口,但陈弟兄却不以为然。从他生命被主耶稣改变那天起,他就对传福音产生极大的热情,他非常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职场转化成布道的平台。当他坐在记者身边就自己的信仰见证滔滔不绝时,流露出与其他基督徒截然不同的气质。

人的尽头,是神的起头
陈开明生长在台湾军人家庭,1980年赴美留学,后在纽约定居,成家立业。1981年,他在参加校园福音团契举行的福音营后决志信主。不过,陈开明说,那时他只是一只脚踏进了基督教信仰的大门,整个身体还在大门之外——与世俗为友、贪图享乐的生活,换句话讲,他只是一个挂名的基督徒而已。

后来一场婚姻风暴彻底动摇了陈开明世俗的价值观,感情的挫折迫使他回到神的面前静下心来深刻反省自己的过去,发现自己里面有很多不讨神喜悦的东西,于是他认罪悔改、洗心革面。靠主怜悯和恩典,他的改变终于挽回妻子的心,夫妻愈来愈恩爱。就连妻子都夸他,"你整个人发生180度大转变!"

从挂名到名副其实的基督徒,陈开明经历了不小的苦难,不过真正得胜苦难后他才发现苦难是福不是祸。因为,苦难让他能真正触摸到神,使他的属灵生命提升至新的阶段。"倘若当初我人生一帆风顺,那我就一直在信仰大门外游荡,永远无法遇见神。"他回忆道。

因此,陈开明认为,与其说苦难是基督徒人生的难关,不如说它是基督徒生命更新的机会。他勉励弟兄姊妹不要畏惧苦难,而是带著积极的心态去迎战苦难,在苦难中亲历神的作为。

把信仰带进职场
生活在纽约的人都很忙碌,很多基督徒都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传福音,但陈开明却认为忙是借口,不是理由,基督徒只要有心,即便在工作期间也能传福音。

陈弟兄认为基督徒传福音要从"心"做起。就是说基督徒自己要花心思如何吸引顾客自然地接触到福音,并激发他们对福音的好奇心。总之,只要真正用心,基督徒都可成为职场上的宣教士。

初来互助保险事务所的客人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门,因为房间不像是保险公司,倒像是基督教书房,办公室充满了福音资料,不想看到福音都难。"怎会有这么多基督教的书啊?你是基督徒吗?……"每当客户这样发问,陈弟兄就很自然地打开福音的话匣子。

陈弟兄的客户有不少是佛教徒、摩门教徒、天主教徒或新纪元运动的跟随者,为向他们传福音,他精心准备各类优秀的福音书刊,帮助他们认识真神、皈依基督教。如果对方是什么都不信的无神论者怎么办?那也没有关系。墙上挂著的"家庭宝训"、"夫妇箴言"、"信、望、爱"与"不可拜偶像"的字画总是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毕竟人人都渴求爱、但不认识耶稣的人是无法拥有真正的爱,陈弟兄认为这些爱的经句总能唤起人们心中的共鸣。

访谈中,悠扬的圣乐弥漫整个房间。陈弟兄微笑说,这气氛不是专门为记者准备的,而是他的习惯,准确地讲,是他传福音的另一个手段。音乐声音很大,陈弟兄说,在电话那头的客户都能听见,好奇心重的客户都会问他放的是什么音乐。因此,圣乐CD、电话机也是可以向异地客户传福音的工具。

再退一步讲,倘若客户对这些显眼的福音工具仍"无动于衷",陈弟兄还是留有一手。他递给记者自己的名片,记者发现这张对折的名片的大部分内容是中英对照圣经经文,生意上的信息倒是很少。可以说,名片是陈弟兄传福音的利器,只要对方看一眼,就会立刻引起人的注意,接下来客户一定会问,"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啊?……"每当这时,陈弟兄都会向他们谈道。

看了这些福音工具、再加上陈弟兄耐心的介绍,让记者不得不赞叹陈弟兄在传福音上真的非常用心,整个办公室充满了福音利器,每当有需要时,他就信手拈来传福音。

他认为职场基督徒在传福音方面要把握契机、适时切入,人每天在职场的时间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若善于利用,必能更多的撒种抢救灵魂。他盼望身在各行各业的弟兄姊妹都能创造出传福音的机会,把福音带进职场。

在职场活出信仰
看著陈弟兄干练的外表与流利的口才,然而私底下,他却有著不善言谈、内向的个性。他喜欢做实事、不愿意讲太多。关于职场宣教,陈弟兄认为,更重要的是基督徒要在职场中活出信仰、身体力行见证耶稣基督的生命。因此,基督徒不仅要"讲得好"、更要"做得好!"

他不仅这样说,亦是这样做的。每次向客户传福音,陈弟兄不忘提醒自己要做到言传与身教并重,让他们不难感受到基督徒生命的"与众不同"。

自认心态不太像大老板的陈开明,事实上将自己的生意经营的有声有色。多年来,他本著"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宗旨,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社区树立良好口碑。所以,保险事务所的生意来源甚少靠广告,他的老客户就是广告,很多新客户都是在老客户推荐下来找陈弟兄做生意的。

在生意场上,热心助人的陈弟兄被人送上"爱管闲事"、"现代侠士"的绰号。只要有人在业务上有求于他,即便不是他的客户,他都尽力而为提供无私帮助。对此,一些同行认为他傻,可他却不以为然,"若不去管闲事,怎能让我学到更多的东西?况且这样做可以更好帮助以后的客户。"陈弟兄解释说。

这不仅仅在说明"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长远"的道理,其实作为基督徒商人,爱管闲事的作风更能为主做见证。用陈弟兄的话来讲就是"让人真正感受到基督徒的爱是靠著我们的好行为而非嘴巴。"

值得一提的是,5年前,一位华人惹上保险理赔的纠纷,保险公司不愿与她续保,处处碰壁下,她感到绝望,认为自己成为保险公司拒绝往来户已成定局。陈弟兄了解他的遭遇后,主动给他出谋划策并最终摆平那件纠纷,而且未收分文。那人万分感激之余,登报讲述事件经过并由衷夸赞陈弟兄是"不收分文鼎力相助的现代侠士"。陈弟兄表示这篇文章是他传福音、领人信主的好见证。若是没有这客观的见证,一般人可能会觉得陈开明讲信耶稣有多么的好无非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结果很多不信主的客户都因这篇见证把荣耀归给神,决定找陈开明做生意。

接著,他又向记者回忆起当初在世界日报刊登保险事务所广告时,在上面加上"不可拜偶像,唯一真神是嫉邪的"一句广告词。结果报社广告部的人打电话过来,"好心"劝他撤掉这一句,因为在纽约很多华人都是拜偶像的,那句广告词恐怕会得罪他们,登出来后反倒影响公司的生意。

可陈弟兄笑著回应说,"我的胃口没有那么大,他们不愿意找我做生意就算了,我不会在意,更何况还有很多人是不拜偶像的。但无论怎样,我的信仰忠告是一定要放上去的。"

流泪撒种,欢呼收割
陈弟兄在传福音上可谓是劲头十足。除了在办公室向客户传福音,过去8年每周日下午他还与自己教会的同工在人潮聚集的法拉盛市中心开展街头布道工作,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未停歇。当被问及8年街头布道的感受,他表示若说不辛苦则是在说谎,尤其纽约冬天是很冷的,好几个小时站在露天手冻得连报纸都抓不起来,但他内心对传福音的热情变成冰上的火,火热的心散发出的热量融化了冰雪。"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我内心的喜悦无法言表。"他说。

除了肉体的辛苦,还要经历内心的挣扎。虽然圣经上讲"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但陈弟兄所面对的现实是,很多情况下,虽然很努力的撒种了,但不一定马上看到成果,而且撒种与收割的有时不是同一个人。

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医好10个大麻风病人后,只有一个人回来感谢祂。每当陈弟兄想到这处经文时,他深感这就是传福音共同面对的情况,所以他认为基督徒的责任是只管忠心听从神的吩咐去撒种,只要用心,必蒙神悦纳。
  • 专访:富勒神学院教授Dr. Alexia分享拉美移民教会经验,启示亚裔移民教会

    专访:富勒神学院教授Dr. Alexia分享拉美移民教会经验,启示亚裔移民教会

    作为一位牧师、教授,Dr. Alexia Salvatierra拥有38年牧会经验,并在美国的拉美裔移民教会中有深度参与及属灵影响。在最近接受《基督日报》采访中,她回顾了自己对拉美移民教会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移民教会中代际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分享了如何通过对话与和解来跨越这些代际鸿沟。她的观点不仅对拉美移民教会具有指导意义,对亚裔美国教会也有著深刻的借鉴作用。

  • 赞美之泉2025年亚洲巡回演唱会将覆盖5国11城 培育新一代敬拜者

    全球华人敬拜音乐事工赞美之泉(Stream of Praise)近日正式公布其2025年亚洲巡回演唱会及暑期儿童敬拜特会行程,涵盖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多个城市。这次巡回不仅包括敬拜赞美,还包含敬拜培训、女性特会及暑期儿童敬拜特会。

  • 狄更斯经典信仰作品搬上荧屏 《万王之王》预计复活节上映

    由Angel Studios制作的动画电影《万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计划于2025年4月11日全球上映。这部作品以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位富有想像力的男孩在父亲的讲述中领略耶稣基督一生的传奇。

  • 观点: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基督徒应如何看待潜在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天里,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以低成本,制作出了类似的人工智能模型,震惊了科技界(以及美国股市)。再往前几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结束第三方事实审查计划;2024年末,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社交媒体年龄限制法,以保护年轻人。技术变革已经主导了2025年的开始。AI对我们理解上帝和社区有何影响,全球基督教看法不一。

  • 美福音派收养机构继续关注中国收养问题

    自2024年8月中国终止跨国收养项目以来,近300个美国家庭陷入困境。美国福音派收养机构"生命线儿童服务机构"(Lifeline Children‘s Service)表示,会继续向特朗普政府寻求解决方案(拜登政府在最后几个月对此问题没有任何更新),期待其通过外交渠道对这一问题提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