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联合国特别提出主题"不歧视",坦言种种形式的歧视仍然无处不在,呼吁世界人民藉著纪念日正视此问题;联合国亦对宗教歧视深表关切。
联合国主席潘基文说:"没有哪个国家 不存在歧视。歧视无所不在,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新的和旧的、公开的和隐藏的、遮遮掩掩的和公然露骨的。"对此,联合国将今年世界人权日的主题定为"不歧视",希望唤醒更多人的关注。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纳维‧皮莱在人权日当日致辞说:"不歧视是人权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为记念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 而设立的人权日之时,『不歧视』被指定为官方主题,而且它也应该成为普罗大众每一年、每一天都要关注的主题。《人权宣言》30章中有26章始于"人人"、"任何人"这样的字眼,人人应享有人权,任何人都不能被排除在外;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享有尊严与权利;非歧视必须得到伸张。"
针对土著人民、移徙者、少数群体、残疾人士、妇女、种族及宗教等种种不同的歧视之中,皮莱特别提出针对宗教与信仰的歧视。他说,这种歧视与其他歧视具有同等的破坏力,"在某些国家,一些群体的宗教或信仰活动遭到限制,基本权利被剥夺。极端的结局是教派暴力、屠杀和冲突;成见能导致诬蔑和孤立主义。"
联合国指出,很多人在日常生活都遭受到基于宗教背景的歧视。"这种歧视采取了限制他们得到公共教育、医疗保健或就业机会的形式。在极端的情况下,部分有信仰人士可因其宗教或所属教派而受逮捕甚至被杀害。"
联合国对宗教歧视深表关切,指出"所有核心的国际人权文书都禁止宗教歧视。各国不应因为个人宗教和信仰而歧视人民,这是尊重的义务;各国应尽力防止这种歧视,包括非来自官方的歧视,这是保护的义务;并且各国必须采取行动,确保实际上每个人在其领土内不受到任何歧视,享有所有人权 ,这是落实的义务。"
-
浸大第十届LOGOS论坛 中港台美学者对谈信仰、文化、科学及社会议题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5月3日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的学者和专业人士对信仰与中国文化、职场、科学、心理健康等四大主题深入研讨交流。
-
《重审基督》作者史特博新书拆解濒死个案 引证天堂存在
著名基督教作家的史特博(Lee Strobel)出版新书,以全新视角剖析濒死经历、神秘梦境等现象,作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及基督教怀疑论者接触基督教信仰的一个窗口。
-
刘彤牧师证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玛利亚情结"与"马大困境"
刘彤牧师在证道中剖析教会中常见的两大信仰困境——"玛利亚情结"(过度追求属灵表象,轻忽实际行动)与"马大困境"(忙于事工却失去喜乐)。他强调,信徒应明白神的呼召、发掘圣灵恩赐,并在"热情与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坚定支持群体
皮尤研究周一(4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执政表现。皮尤宗教与公共生活项目研究员奇普·罗托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项议题的支持率上显著突出,该群体绝大多数认可现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联盟联合推出众多华人机构响应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将于明日五一劳动节首次启动,在全球50多个城市同时举行,以祈祷和庆祝活动在职场中点燃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