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3月26日举办线上专题讲座,资深生死教育工作者黄民牧师强调自杀并非单一个人问题,属于社会公共卫生,因此透过生死教育让人反思生命价值,希望人离开世界时无悔无憾,并提出协助防止自杀行为的关键方法:"1问"、 "2应"、"3转介"。
为何需要生死教育?
黄民牧师指出,香港生死教育由非牟利团体举办,或大学开办课程。根据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2016年的报告,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来自情绪问题、家庭关系困扰和学业压力。然而,这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并且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加剧,包括社会运动、疫情影响、移民潮以及教师流失等。
自杀并非单一个人问题,应视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报告提出改善方向,包括减轻学业压力、协助学生建立乐观心态、加强学校的情绪支援、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然而,这些建议尚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生死教育变得格外重要。
瞓棺材从死思生
另一方面,根据生命热线于2017年的调查显示,在长者群体中,每10人有1人尝试自杀的念头,主要原因包括情绪困扰、健康问题、家庭问题、丧偶等。同样地,生死教育在帮助长者处理情绪困扰和自杀倾向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黄民表示,生死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透过这样的教育活动,人们可以探索生死议题,反思人生价值,并重新珍惜生命。拥有十多年办生死教育的他,带团在台湾机构举办的活动,让参与者实际体验进入棺材并撰写遗书,借此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他们从棺材出来后如获新生,珍惜生命,『从死思生』,生命最后一刻思想甚么?甚么人与物最挂心?"有社工回港后举办生死活动和课程、医护在院讯分享体会,这些思想不在于短时间,长期在他们的心里重视人生价值与生命。
台湾十多年前设立自杀防治中心,将不同行业有自杀风险整理成为《自杀防治系列手册》,共44项包括杀子后自杀事件的防治、影视剧从业人员的自杀防治、孕产期妇女的情绪管理等。
协助防自杀:"1问"、 "2应"、"3转介"
在香港,有专业人员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以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作为守护人注意123步骤:"1问"、 "2应"、"3转介",主动关怀与积极倾听、适当回应与支持陪伴、资源转介与持续关怀。
同时,加强学生的保护和支持系统,使他们能够看到生活充满希望,并教导他们灵活思考,接受自身弱点并寻求帮助。专家建议自杀倾向的人采取五步骤方法,包括停下来、转变环境、想念亲友、肯定自身价值等。
生命有期限 完成任务安然离开
香港各机构也提供防止自杀的服务,如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明爱向晴轩、生命热线等。透过生死教育和相关帮助机构,人们更能够珍惜生命,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人更加关爱。
黄民强调,生命好像一个铜币的两面,有生有死,两方面都需要关注,他表示:"谈论死亡不是因为我们想死亡,是希望活得更加好、更加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更加关心身边的人。当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无悔无憾,贡献最好的给身边的人和社会,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期限,最重要在期限里尽了本分,完成任务安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