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教育也需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基督宗教在华教育"国际研讨会专题报导
台湾举行的"将根扎好——基督宗教在华教育的检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11日结束。此会议由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举办,20多位来自两岸三地和美、德、加等国际学者,齐聚一堂研讨教会学校的办学特色,希望对于基督宗教的在华教育能有完整与深入的检讨,进而提供政界、学界与教会界参考。研讨会主讲专题包括"教会教育之考察"、"教会运动与政策"、"天主教教育"、"个案研究-基督教"、"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反省与检讨"等几个部分。

此次參与学者与論文分别有美洲地区7人、欧洲地区2人、台湾地区6人、香港地区6人、大陸地区4人(其中一人为美籍学者),共有25篇論文发表。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吴梓明教授发表了"基督教在华教育事业的再思"论文,将中国基督教教育的历史演变放在宗教与社会的互动上,以及进一步以"全球地域化"的概念来检视中国的基督教教育,如何塑造出具本土特色的教育。

吴梓明教授说,美国学者费正清 (John Fairbank)的冲击——响应 (Impact-Response)的研究典范,阐释基督教来华的历史进程。意思是说西方传教士来华是将冲击带来中国,往后中国的改变便是中国面对西方冲击后的一种响应;不过吴教授却以相反的方向来看,他视传教士将基督教教育搬进中国来,但在中国,基督教教育却遇上了中国文化及连串社会运动的冲击,因而作出自我调适和改进。吴教授认为,这些变革不单促使中国基督教教育脱离西方传统基督教教育的模式,更使它逐渐迈向现代化、具本色化的基督教教育。

除此之外,他也应用近代学者们常用的"全球地域化"一概念来检视中国基督教教育的本色化过程,基督教运动是属于一种全球化的运动,正因为基督教会从起初所接受的大使命是"你们要往普天下去,将福音传给万民听。"(马太福音28:19)若从全球地域化的观点上看,必须"既是普遍化、又是特殊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既是一体化、又是多元化"。真正的"全球化"就应是"既有全球化的视野,又有地域性的关怀"。(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吴教授总括说,若是从"全球地域化"的角度看中国基督教教育的话,也是不能完全否定本土的文化,中国基督教教育必须渗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才会成为真正具中国特色的基督教教育。

10日最后一个部分由著名德国《华裔学志》的负责人Roman Malek神父透过简报的形式,展出多幅珍贵的图书数据,来介绍中国典籍中的耶稣形象,有助推动中西交流文化。

整个"基督宗教在华教育的检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3月11日,由港、台两地学者发表香港地区及台湾地区的中学研究后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