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剛落幕的奧斯卡頒獎禮,有人稱李安是最大贏家。但從入圍影片的內容來看,希望與救贖是本屆奧斯卡的「主旋律」,本質上成各類救贖片爭相鬥艷,崛起的救贖片才是真正贏家。
角逐第85屆奧斯卡各類獎項的入圍影片中大都含有濃厚的救贖情懷,其中《悲慘世界》、《林肯》、《少年派》以及《安娜‧卡列尼娜》有較為明顯的基督教色彩。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本屆奧斯卡實為救贖片百花爭艷,而救贖片的大熱體現出人們對救贖的嚮往和思考,但思考的方向、角度、程度都不同。
令很多基督徒遺憾的是,以上四部影片均與最佳影片獎無緣。奪該獎的是《逃離德黑蘭》,該片講述美國中情局施計營救被伊朗囚禁的外交官與平民的故事,劇情雖緊張刺激,但留給人深入思考救贖意義的空間不大。
相比之下,《少年派》很好啟發觀眾思考人生的意義,激發人尋找上帝。對於在無神論思維框架的人而言,《少年派》是帶領他們認識宗教的啟蒙師傅,幫助人成為尋道者。
不過,《少年派》並沒有給信仰缺失的人指明方向。而且嚴格來講,該片所指的上帝也不是基督教的上帝,其救贖觀和耶穌救贖相差甚遠。就連導演李安自己也在尋找真理。
電影大師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史詩片《林肯》曾被視為奪得最佳影片獎的熱門,無奈最後關頭與該獎失之交臂。但《林肯》的藝術價值以及該片所傳遞的基督教價值觀應被肯定。
林肯被稱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而他本身也是一個實至名歸的基督徒。他依據聖經價值觀提倡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哲學不但影響了美國,也影響了世界。
林肯雖然不是一個佈道家,但他的身上有耶穌的生命,從他的言行舉止、施政理念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可以看到基督信仰的影響,在影片《林肯》中這些均有體現。
所以,有媒體分析指出,《林肯》較比其它競爭影片更能體現基督信仰對美國發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更能達出美國人最引以為豪的美國精神。
因著林肯基於聖經的平等、自由的信念,以及他不向罪惡勢力妥協的精神,罪惡的奴隸制度被土崩瓦解,無數黑奴獲得解放和自由,這一切歸於基督信仰所帶來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林肯》是一個基督徒政治家信仰見證的片子。
另一部佳作《悲慘世界》也被教界廣泛關注,在詮釋救贖的意義上,較比其它影片更為鮮明、深入,更貼近基督教的救贖觀。很多非基督徒觀眾都被其中的主人公的救贖故事所打動,人們從這部影片能很深刻的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猶如聽了一篇感人的講道。
《悲慘世界》雖然在奧斯卡只得了最佳音響效果與佳化妝與髮型設計兩個技術獎項,但該片較早前被號稱「基督徒的奧斯卡」的國際基督教電影節評為2012年最佳電影獎。
其實,去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就有不少含救贖色彩的影片入圍。而近幾年來,基督教題材的影片逐漸在好萊塢佔據優勢,亦有教會趁熱打鐵發展好萊塢的福音事工,期待動用基督徒藝人及好萊塢的專業人士發揮屬靈影響力,正面影響好萊塢文化。
相關文章
李安憑信仰電影《少年派》奪奧斯卡最佳導演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
-
85歲華人名牧唐崇榮下週赴俄羅斯巡迴佈道 深入中亞挑戰福音硬土
著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將於下週開啟俄羅斯巡迴佈道之旅,以85歲高齡奔赴四城十場聚會。十場聚會中七場以華語主講,三場採用英語宣講並同步翻譯成俄語及烏茲別克語,旨在突破語言壁壘觸及更廣羣體。
-
更多青少年意識到社交媒體弊端 卻難言「戒斷」
雖然當代青少年不再熱衷成為網紅,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數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距離大規模遠離這些平台仍為時尚早。
-
西方主導時代即將終結?亞洲領袖呼籲建立新型教會夥伴關系
在巴拿馬舉行的第三屆「基督超越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COALA 3.0)全球大會上,馬來西亞衞理公會榮休主教華勇博士發出強烈呼籲,敦促全球南方教會領袖承擔全球宣教使命的領導責任,並建立不受西方神學主導或財務依賴的真正夥伴關系。
-
梵蒂岡歷史首次 教宗方濟各葬禮使用普通話禱文
天主教已故教宗方濟各葬禮上的四句中文普通話禱文創造了歷史。作為耶穌會的一員,方濟各似乎決心追隨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前往中國的腳步,並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