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落幕的奥斯卡颁奖礼,有人称李安是最大赢家。但从入围影片的内容来看,希望与救赎是本届奥斯卡的"主旋律",本质上成各类救赎片争相斗艳,崛起的救赎片才是真正赢家。
角逐第85届奥斯卡各类奖项的入围影片中大都含有浓厚的救赎情怀,其中《悲惨世界》、《林肯》、《少年派》以及《安娜‧卡列尼娜》有较为明显的基督教色彩。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本届奥斯卡实为救赎片百花争艳,而救赎片的大热体现出人们对救赎的向往和思考,但思考的方向、角度、程度都不同。
令很多基督徒遗憾的是,以上四部影片均与最佳影片奖无缘。夺该奖的是《逃离德黑兰》,该片讲述美国中情局施计营救被伊朗囚禁的外交官与平民的故事,剧情虽紧张刺激,但留给人深入思考救赎意义的空间不大。
相比之下,《少年派》很好启发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激发人寻找上帝。对于在无神论思维框架的人而言,《少年派》是带领他们认识宗教的启蒙师傅,帮助人成为寻道者。
不过,《少年派》并没有给信仰缺失的人指明方向。而且严格来讲,该片所指的上帝也不是基督教的上帝,其救赎观和耶稣救赎相差甚远。就连导演李安自己也在寻找真理。
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史诗片《林肯》曾被视为夺得最佳影片奖的热门,无奈最后关头与该奖失之交臂。但《林肯》的艺术价值以及该片所传递的基督教价值观应被肯定。
林肯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而他本身也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基督徒。他依据圣经价值观提倡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哲学不但影响了美国,也影响了世界。
林肯虽然不是一个布道家,但他的身上有耶稣的生命,从他的言行举止、施政理念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看到基督信仰的影响,在影片《林肯》中这些均有体现。
所以,有媒体分析指出,《林肯》较比其它竞争影片更能体现基督信仰对美国发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更能达出美国人最引以为豪的美国精神。
因著林肯基于圣经的平等、自由的信念,以及他不向罪恶势力妥协的精神,罪恶的奴隶制度被土崩瓦解,无数黑奴获得解放和自由,这一切归于基督信仰所带来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林肯》是一个基督徒政治家信仰见证的片子。
另一部佳作《悲惨世界》也被教界广泛关注,在诠释救赎的意义上,较比其它影片更为鲜明、深入,更贴近基督教的救赎观。很多非基督徒观众都被其中的主人公的救赎故事所打动,人们从这部影片能很深刻的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犹如听了一篇感人的讲道。
《悲惨世界》虽然在奥斯卡只得了最佳音响效果与佳化妆与发型设计两个技术奖项,但该片较早前被号称"基督徒的奥斯卡"的国际基督教电影节评为2012年最佳电影奖。
其实,去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就有不少含救赎色彩的影片入围。而近几年来,基督教题材的影片逐渐在好莱坞占据优势,亦有教会趁热打铁发展好莱坞的福音事工,期待动用基督徒艺人及好莱坞的专业人士发挥属灵影响力,正面影响好莱坞文化。
相关文章
李安凭信仰电影《少年派》夺奥斯卡最佳导演
-
台湾牧师吴惠兰呼吁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领袖及华语教会群体
在近日于巴拿马举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与亚洲基督领袖会议)上,来自台湾的吴惠兰牧师作为全球宣教领导层中的年轻声音,为大会带来崭新视角。她呼吁全球宣教运动的未来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轻一代及华语教会群体。
-
85岁华人名牧唐崇荣下周赴俄罗斯巡回布道 深入中亚挑战福音硬土
著名华人布道家唐崇荣牧师将于下周开启俄罗斯巡回布道之旅,以85岁高龄奔赴四城十场聚会。十场聚会中七场以华语主讲,三场采用英语宣讲并同步翻译成俄语及乌兹别克语,旨在突破语言壁垒触及更广群体。
-
更多青少年意识到社交媒体弊端 却难言"戒断"
虽然当代青少年不再热衷成为网红,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为他们观察世界的"数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青少年认识到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但距离大规模远离这些平台仍为时尚早。
-
西方主导时代即将终结?亚洲领袖呼吁建立新型教会伙伴关系
在巴拿马举行的第三届"基督超越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COALA 3.0)全球大会上,马来西亚卫理公会荣休主教华勇博士发出强烈呼吁,敦促全球南方教会领袖承担全球宣教使命的领导责任,并建立不受西方神学主导或财务依赖的真正伙伴关系。
-
梵蒂冈历史首次 教宗方济各葬礼使用普通话祷文
天主教已故教宗方济各葬礼上的四句中文普通话祷文创造了历史。作为耶稣会的一员,方济各似乎决心追随早期耶稣会传教士前往中国的脚步,并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