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德牧師訪問(二):華人教會事工化和缺乏培訓領袖

健康的堂會需要全面發展
為服事華人教會而建立的OnTrack 趙錦德牧師訪問(一)


你可以分享一下你看到的加拿大或者華人教會面臨的問題嗎?

趙:有幾個問題是比較普世性,在華人教會是特別鮮明的。

第一是教會的部門化或者事工化,取替了最重要的以人爲本的觀念。教會受到了市場導向的影響,要向成民痗i,認爲增長快,用programs就是教會要做的,於是釵h教會投放釵h資源去發展事工,而不是發展人。因爲沒有發展人,所以做事工的人也就越來越少,領袖不夠;二來,少數的領袖發展事工,大家都非常辛苦,筋疲力盡。

問題在於把教會發展的異象等同於教會的成央A計劃的重點在乎倍增多少人,而忽略了要倍增領袖,在領袖培育上非常不足。我在聚會上常常分享一個比喻,釵h領袖就如騾子一樣,騾是馬和驢的結合,結合了馬和驢的優點,但是不會繁殖。好比如現在領袖是「一代梟雄」,領袖離開了就沒有人接班。這個是華人教會的一個重要問題。

你剛才講到教會發展事工化,這個不好嗎?你可以再解釋一下嗎?

趙:教會錯的觀念在於以爲越多的事工發展表示越強。我不是説發展事工不好,而是發展事工對人手和資源的分配上牽連很大。我舉一個例,我常常如此導引教牧們思想這個問題:「你們是否想教會發展」?他們都説想,有人説3年、5年倍增一倍或者一半。然後我再問:「如果聖靈恩待你們教會,在這2個禮拜倍增,好不好?」然後大家都説「不好」,然後抱怨説教會現在已經不夠人手了,開會常常開到11、12點,地方不夠用,主日學老師又不夠,如果現在增長,從哪兒找人呢?跟着我再問他們有沒有為此而作好準備?大部分都説沒有。在這個討論上給我們知道,釵h教牧們對於發展教會的思維,忘記了真正的繁殖應該是每一個層面的繁殖,才能應付成長。比如教會5年之後倍增,那麽從此到5年,所有領袖的數目都會繁殖,我們才可以承受培增的人數。

我們常説越多人越好,但是我們不知道多人來的同時,如果沒有一個機制建立新的領袖去服事或者帶領那些人,你慢慢地不會再升,甚至會下降的。

(爲何教會沒有去培育領袖呢?是他們沒有這個意識還是沒有方法?)情況是培育下一代的觀念不在我們的文化當中,能做的領袖,我們就讓他做更多的事情,而忘記了收莊稼需要有莊稼的人去收,而這些莊稼的人一定要從莊稼裏提煉出來。要不很快就不夠人手工作。

我們建立領袖的意識不是不強,大家都覺得領袖培訓重要但是不急的事,要急得是要做和發展釵h的事工,於是把意識放在前綫的發展,如此惡性循環,越少領袖,但急的事越來越多。這就令華人教會青黃不接。你看現在機構和神學院,還有教會,常常不夠人手接班。這是華人教會的一個問題。

除了領袖培訓外,華人教會的問題還有什麽?

趙:第二個問題是,教會不認識自己的真正需要,然後就去跟釵h方法,是方法論多了一些。這個也是加拿大和華人教會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般教會領袖看到別的教會成左煽N拿來用,問題是什麽呢?好比如百多年前,人想學飛,他們觀察到凡是可以飛的都是有翼的,於是大家就裝了一對翼就去飛,結果釵h人都飛不起,更有人跌死。我們看教會的時候,有時候看到那個教會用那一套之後發展人數,那麽我們就用了,但是沒有看自己教會有沒有那間教會的核心的元素。比如有沒有飛鳥的生命,如果沒有這個生命,加上十對翼也飛不起來。

我認爲教會第一應該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如何,盡量發展自己,完成自己教會要做得事情。而不是受到外邊的影響,別人用什麽你也跟著用什麽。因爲釵h不是適合你的教會用的。有的教會要一套program,不到一年又轉另外一套,那麽傷教會比幫助教會更多。

那麽OnTrack在教會發展的觀念是如何的?

趙:OnTrack在這個方面是用健康堂會的觀念,幫助教會找到教會的價值和使命,然後全面去發展。全面的意思是以「自然教會發展」的八項質素指標看:領導、事奉、靈性、結構、崇拜、小組、佈道和關係,由這一個系統的觀念發展教會。八項都是有關聯的,不能單做一部份而不做其他的,要全面發展,這樣幫助教會領袖能夠掌握靈巧像蛇的概念,在思維上和計劃上都想得比較精密一點。



趙錦德牧師訪問(三):「僕人式領袖」不只是「僕人」

趙錦德牧師談OnTrack的發展路向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