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民潮之下,长者与子女离别留港情绪与日常生活面对不少挑战,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今早(13日)举行"留港长者状况及服务需要调查"发布会,发现每2名子女移民就有1位长者留港独居,近7成有抑郁倾向,该处推出支援计划,增强长者认识社区及善用配套资源。
每2子女移民1长者留港:约7成抑郁倾向
调查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进行,收回有效问卷203分,女性占7成多、男性约占3成,多为退休人士,年龄50岁或以上(不论子女有否移居)。超过3成以上受访者子女于2020年后移民外地,一名子女移民占8成、两名子女移民约1成,估计子女年龄约35至49岁之间,整体每两名子女移民就有一位长者留港独居。
调查结果显示,子女移民对留港长者孤独感、幸福感、抑郁感,相对没有子女移民的长者为差。社会支援网络方面,子女移民留港长者的社交和孤独感属于高风险,幸福感较差(79.5%)、抑郁倾向(69.9%)较没有子女移民多出34.5%。
相反,长者在子女移民前与他们的关系越好,长者的孤独感较低、幸福感较高,反映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长者适应留港的生活。
情感复杂:记忆力变差、失眠 4成减个人消闲
子女移民对长者情感身体及日常生活产生具体影响:情感方面,除了为长者带来负面情感,例如不舍、孤独、担心,亦有正面感受,例如为子女开心、安心,从中反映子女移民对长者带来复杂的情感和转变,因此移民子女宜及早准备与长者沟通。
身体状况,长者记忆力变差、失眠,3成长者延迟食药;日常生活,一半长者担心子女移民后的经济状况,约4成长者减少个人消闲活动。
调查亦发现,长者对认识社区资源服务,3成很少、2成多没认识;留港长者则有多方面的适应:8成多长者学习新媒体与子女在海外联系、6成多寻求其他协助以解决问题、4成多的长者期望获得心理及情绪支援、3成多长者希望有互助小组,其余是再就业、资讯科技等的支援。
良好亲子关系助长者适应留港生活
企业拓展及研究部研究及倡导干事陈志慧博士总结调查指,子女移民对长者的孤独感、幸福感、抑郁及社交情况有负面影响,但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长者适应留港生活。
陈志慧建议,从与子女关系、社区联系、提早准备三方面入手,协助留港长者提升其健康、善用科技为长者及子女建立远程的沟通渠道,以及寻找即时的社区支援。
个案分享:女儿移民前安排家居照顾
在会中有留港长者分享现况,83岁李婆婆表示女儿去年移民新加坡,现时独居与视像电话与女儿联系,日常生活能自己处理,有亲戚朋友街坊协助,鼓励其他长者参加社区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另有双老家庭,72岁刘婆婆及75岁温伯伯独生女儿移民澳洲,刘婆婆曾急病入院、温伯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女儿移民前联络社工安排家居照顾父母、为他们网购日用品、联络在港朋友协助等。
基督教服务处推出"支援留港长者服务计划"
基督教服务处顺利长者邻舍中心主任翁伟承提出多项建议:为长者提供事前支援服务、建立邻里支援网络、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善用资讯科技、提供即时日常支援等。
翁伟承表示,基督教服务处将推出"支援留港长者服务计划",目标识别留港长者的服务需要、组织义工及社区团体为留港长者提供服务配对、增强留港长者对长者社区支援服务的认识。
另外,他提出留港长者自我照顾五式,包括坦诚沟通期望、建立遥距通讯、认识社区资源、培养生活兴趣、规划个人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