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拉里·桑格宣布成为基督徒

从怀疑到信仰,哲学博士的归信之路
Larry Sanger
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拉里·桑格宣布自己成为基督徒

维基百科(Wikipedia)联合创始人、哲学博士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上周(2月5日)在个人博客上透露,他已经成为基督徒——并且附带一篇长达40页见证"论文"

桑格写下一万三千多字。这位曾经自认不可知论者的学者,回顾自己长达35年的思索与寻求,讲述了他从怀疑主义走向基督信仰的旅程。

桑格的大部分成年生涯都是一名鉴定的怀疑论者,他接受过分析哲学的训练——一个以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为主的领域。尽管他做了35年的非信徒,但他从未认为自己对信仰抱有敌意,而只是尚未被说服。他的长篇见证主要是面向那些持理性、开放但仍存怀疑态度的人。

Larry Sanger Testimony
拉里·桑格的长篇见证文章《怀疑论哲学家如何成为基督徒》(How a Skeptical Philosopher Becomes a Christian)

童年的信仰淡去,哲学探索带来怀疑

1968年,拉里·桑格出生于一个基督徒家庭,小时候随家人定期参加密苏里路德会(Missouri Synod Lutheran Church)的礼拜。然而,尽管他在12岁时接受了坚信礼,随著家庭渐渐停止参与教会生活,他的信仰也逐渐淡化。

"我大概在14或15岁时就不再相信上帝了。"桑格回忆道。

求知欲极强的他,在青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哲学的浓厚兴趣。他在文中回忆,自己曾经因为好奇而打电话给一位牧师,但因未能得到清晰解答,反而"被敷衍"了。

"在十几岁后期的某个时候,我记得曾打电话给一位牧师——我已经忘了是哪位——向他提出一些怀疑的问题。对一个青少年来说,这样做似乎是大胆的,但我并不是在叛逆,而是真的需要帮助来理清这些问题。然而,牧师既没有清晰或有力的回答,反而似乎在敷衍我,甚至对我表现出轻视。他似乎并不关心,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我觉得他对我感到威胁。这一刻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原本期待他能表现出牧者的关怀,但他那种冷漠、敌对的态度反而坚定了我的不信。"

他回顾说,"回想起来,别人告诉我‘不要问那么多问题’对我的信仰伤害很大。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个可怕的信息,因为他会推断(就像我当时那样):只有那些没有好奇心、无法回答困难问题的教条主义者才会信上帝。因此,这样的信仰一定是不理性的。我就是这么想的。而我错得有多离谱,我又花了多长时间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这个经历中他得出结论:"只有缺乏好奇心、无法回答困难问题的人,才会选择相信上帝。"此后,他投身哲学研究,希望寻找更理性的世界观,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致力于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Larry Sanger test
拉里·桑格的长篇见证文章节选

对上帝存在的思考转折

桑格最初的立场是不可知论,他曾表示:"我甚至不知道‘上帝’是什么意思,而那些使用上帝概念的论证都是无稽之谈。"

然而,1994年,一位学生向他介绍了"微调论证"(Fine-Tuning Argument,设计论的一种),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他:"当我发现自己无法反驳时,我竟然感动得落泪。这让我大惑不解,直到今天我都不太清楚为什么。"

"我在学习和教授经典论证的过程中,对它们有了一定的尊重。然而,对我而言,找出这些论证中的漏洞似乎很容易,足以让我维持‘不下结论’的立场。或许,我对这些论证最大的批评是,它们没有一个能真正证明‘上帝,尤其是圣经中的上帝,确实存在’。它们或许有所推进,但并不充分。"他说

尽管承认"微调论证"是最能触动他内心的上帝存在论证,桑格仍未立即归信。但他对无神论者(尤其是新无神论运动的代表人物,如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们的观点"粗俗又令人厌恶"。在辩论中,他渐渐倾向于站在有神论一方,并开始认可信仰上帝至少是"理性的"。

Larry Sanger testimony 2

人生经历促使信仰改变

2001年,桑格结婚;2006年,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这些人生经历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伦理道德,也促使他质疑无神论立场。

"如果我愿意为妻子和孩子付出生命,这怎么能仅仅被归结为自我利益呢?"桑格自问。

随著一个个"拒绝相信上帝的理由"被推翻,他的信仰之门逐渐开启。2010年,他开始偶尔给孩子们讲圣经故事,尽管当时他仍然把它们视为普通的寓言故事。

对世界的观察促使他重新审视宗教

随著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桑格对宗教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

"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化力量,宗教曾激励人们活出美好的人生。但如今,它已成为过去的影子。即便作为一个非信徒,我也觉得这是一种真正深刻的损失。"

2017年,他开始撰写关于上帝、善与恶的哲学论文,并发现自己对信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不再只是觉得信仰"可以接受",而是开始真心欣赏它。

圣经成为答案之书

在"爱泼斯坦案"(Epstein case)揭露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罪行后,桑格开始思考人性之恶。

"如果我们的社会制度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毫无惩罚,那我们到底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阅读了一些书籍,并发现这些罪行与一些黑暗的灵性实践有关。这让他深感不安,同时也促使他深入研究圣经关于善与恶的教导。

"当我真正试图理解圣经时,我发现它比我想像的要有趣得多——更让我震惊和不安的是,它竟然如此连贯。"

桑格意识到,圣经能够经得起质疑,而他的许多问题其实并不"过多",因为圣经都有答案。这一发现成为他信仰转变的重要契机。

归信基督,持续探索信仰

2020年2月,桑格首次承认自己相信上帝。他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上帝存在:基督教上帝的哲学论证》(God Exists: A Philosophical Case for the Christian God)的文章,后来决定将其扩展成书籍,并暂时撤下该博客文章。

目前,虽然他已加入多个查经小组,但尚未正式成为某个教会的成员。他坦言:"我知道自己被呼召要与弟兄姊妹一同敬拜,但我总是忍不住问太多问题……如果我打算继续写神学博客和出版书籍,我不希望自己公开发表的观点与所加入的教会教义相矛盾。"

"我从未经历过震撼人心的归信体验。我对上帝的信仰之路是缓慢而挣扎的——虽然兴趣浓厚,但也充满了困惑与不安。"桑格坦言。

他也意识到:"尽管我拥有哲学博士学位,但我从未真正理解神学是什么。而神学正是理性的人在认真研究圣经时所做的事情。圣经居然能在深度探究下依然站得住脚?这从未进入过我的思维。"

  • LGBTQ合法将转化社会意识形态 英国律师促教会警醒

    LGBTQ合法将转化社会意识形态 英国律师促教会警醒

    基督徒关怀差会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创办人、英国律师安德利亚·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韩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对英国社会所带来意识形态的改变,并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轻心。其言论值得关注。

  • 前女同志沃宁:灵肉割裂的理论如何伤害LGBT群体

    香港性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梁海欣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位过去曾经是女同性恋者的伊莉莎白·沃宁(Elizabeth Woning)的观点。沃宁曾坚信"同性恋不是罪",后来明白同性恋理论残缺之处,从同性恋的意识形态走出来。

  • AI专家Moses Wong访谈(四):AI实用指南——教会篇

    生活在AI启蒙的时代,基督徒仍要努力将AI在神的国度上被使用。作为基督徒科研专才及AI专家,Moses Wong为教会提供"实用指南",教会如何运用AI、AI的可靠性以及使用时有何要注意的地方等。

  • 《大卫王朝》和《拣选》跻身亚马逊Prime十大热播榜单

    《圣经》题材史诗级剧集《大卫王朝》(House of David)与《拣选》(The Chosen)双双登上美国亚马逊Prime平台十大热播榜单。"任何电影或影视作品都无法,也不应该取代福音或圣经。然而,如果它们能激发那些从未读过《圣经》或不认识神的人对信仰的兴趣,那么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 穹苍旅居9个月 基督徒宇航员在太空敬拜上帝

    美国太空总署(NASA)太空人威尔莫尔(Butch Wilmore)和威廉斯(Suni Williams)滞留太空9个月后终成功回家。他们二人都是基督徒,其中威尔莫尔接受基督教媒体问及感想时,引《圣经》希伯来书说:"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那么美好,但对那些信祂的人,这一切最终都会是更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