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恩x羅伯茨大學學術座談:聖靈在聖經詮釋中的角色

我們相信上帝會説話,聖經幫助我們聆聽上 帝的聲音
Adrian Hinkle
羅伯茨大學神學與事工學院院長希克爾(Adrian Hinkle)博士以主題《靈明之息:聖靈在詮釋中的角色》分享聖靈與聖經詮釋的共同進路。(圖:基督日報) 基督日報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奧羅爾羅伯茨大學(Oral Roberts University)神學與事工學院院長艾德里安·希克爾(Adrian Hinkle)博士上月21日在宏恩基督教學院與羅伯茨大學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隨後的學術座談會上,以主題《靈明之息:聖靈在詮釋中的角色》分享,原題為英文主題 “Breath of Understanding: The Holy Spirit's Role in Interpretation”。

希克爾博士對神學、聖經研究和釋經學等領域有所鑽研。她表示,釋經學是解釋聖經文本的藝術和科學,強調理解聖經需要多面考慮,並認識其歷史、文化、地理和文學 背景。她又強調,聖靈在指引聖經詮釋中有著至為關鍵作用,讀經者需要帶著知識的嚴謹和靈性的敏鋭來解讀。她認為在學術方法和神的啟示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真正依靠聖靈的人更應深入地鑽研聖經

然而,只側重於聖靈的啟示可能會有潛在的問題。希克爾博士指教會存在聲稱從聖經直接獲得「啟示」,卻不使用適當的釋經學原則的情況。一些人會聲稱:「親愛的朋友們,我沒有參考過其他書籍、人類資料或世俗智慧。我沒有考慮過任何評 論。我直接去讀聖經——而且只讀聖經——看看『它自己』説了什麼。讓我與你們分享一下。」這樣的話聽起來很「屬靈」,但事實上卻是隱藏的驕傲。

「被聖靈引導是所有基督教信徒的基本特徵,我們相信上帝會説話,聖經幫助我們聆聽上
帝的聲音。」希克爾博士指出,聖靈的引導極為重要,但它不會獨立於釋經學運作。聖靈通過特定的方式幫助信徒在聖經中聆聽上帝的聲音,並在今天仍能體會到神拯救的作為。

因此基督徒不能將聖靈看為一條「捷徑」,以避過深入的聖經研讀功夫。反之,真正依靠聖靈的人更應深入地鑽研聖經,以求對真理有更真切的理解——一方面尊重釋經學的原則,同時亦會將自己的想像和理解降服於上帝的啟示之下。

她又提醒,辨別力是釋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她也提出了一些辨別原則,包括:

1. 聖靈不會提供與聖經相矛盾或超越聖經的新啟示。
2. 聖靈不會賦予某一個人獨特的洞見,而這些洞見對其他人不可用。
3. 倚靠聖靈並不保證解釋無誤;解釋需要勤奮和紀律支持。
4. 聖靈不會超越常識或邏輯推理。
5. 聖靈並未使聖經的所有部分都同樣清晰;某些經文需要仔細研究和考慮。
6. 詮釋者的靈性虔誠至關重要,因為信念和真誠的態度能增強解釋過程的連貫性。

三種解讀聖經方法

希克爾博士向大家引介了三種有益的聖經解讀方法:宣教式閲讀、體驗式閲讀及帶著末世觀去解讀。

1. 宣教式閲讀——這是一種主動的閲讀方法,要求讀者去領受神放在他們身上的使命——而非僅僅關心神而來的祝福。這種閲讀方式挑戰信徒體貼神的心意,關心神對失喪之人的心。她説,五旬節經歷提醒我們,聖靈的充滿是為了預備使徒們領受使命。這也要成為我們閲讀聖經的重要焦點。

2. 體驗式閲讀——這種方法鼓勵讀者將個人經歷與聖經真理相連,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意義和應用,豐富對經文的理解。例如讀到挪亞洪水的故事時,讀者可以生動地想像洪水期間方舟外的人們的痛苦和絕望。這種想像式的參與不僅幫助讀者理解故事本身,也能更深刻感受到神創造者和救贖者的形象。希克爾博士強調聖靈的啟示工作是持續的,而釋經的過程是動態的。隨著我們的屬靈成長和經歷,對神的認識更深,對話語也會越明白。

3. 帶著末世觀去解讀——這種方法讓讀者以末世的意識來解讀經文,專注神的話語如何指向將來的盼望、神的國的降臨以及創造的最終恢復,將信徒當前自身的處境放於神整體的計劃中,從而得著希望和勉勵。

讀出神跨時代的救贖恩典

希克爾博士最後用一個經文例子來説明聖經解釋的方法,特別比較了《撒母耳記下》 9 章與 4 章 4 節的敍事。在9 章中,大衞登上王位後,沒有忘記與約拿單所立的約,主動尋找約拿單的殘疾兒子米非波設。米非波設住在荒蕪之地,以為自己會遭到拒絕,但大衞卻以慈悲接納他,將他帶到王宮,不僅讓他在王的餐桌上享有永久席位,還歸還了他的遺產。這段敍事反映了大衞的恩慈,也象徵了神對人類的救贖。

她進一步指出,這個故事是理解神的恩典的寓言:大衞對米非波設的恩待,一如神透過耶穌基督所表達的救贖計劃。《路加福音》14章的「筵席比喻」也有類似的信息:主人邀請貧窮的、殘疾的、瞎眼的和瘸腿的人參加筵席,象徵著神恩典的普世性。那些原本被排斥的人,因著神的邀請成為祂國度的一部分,並獲得永恆的遺產。這提醒我們:神始終忠於祂的約定,尋找那些破碎和絕望的人,並邀請他們進入祂永恆的家中。

希克爾博士勉勵在座者,聖經的閲讀不僅是學術理解,更重要是讓神按祂的心意來塑造我們的生命。我們不單是神恩典的領受者,也同時被呼召將此恩典分享給需要的人,將神的愛和救贖反映在我們的使命和生活中。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

  • 前女同志沃寧:靈肉割裂的理論如何傷害LGBT羣體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梁海欣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一位過去曾經是女同性戀者的伊莉莎白·沃寧(Elizabeth Woning)的觀點。沃寧曾堅信「同性戀不是罪」,後來明白同性戀理論殘缺之處,從同性戀的意識形態走出來。

  • AI專家Moses Wong訪談(四):AI實用指南——教會篇

    生活在AI啟蒙的時代,基督徒仍要努力將AI在神的國度上被使用。作為基督徒科研專才及AI專家,Moses Wong為教會提供「實用指南」,教會如何運用AI、AI的可靠性以及使用時有何要注意的地方等。

  • 《大衞王朝》和《揀選》躋身亞馬遜Prime十大熱播榜單

    《聖經》題材史詩級劇集《大衞王朝》(House of David)與《揀選》(The Chosen)雙雙登上美國亞馬遜Prime平台十大熱播榜單。「任何電影或影視作品都無法,也不應該取代福音或聖經。然而,如果它們能激發那些從未讀過《聖經》或不認識神的人對信仰的興趣,那麼這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 穹蒼旅居9個月 基督徒宇航員在太空敬拜上帝

    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威爾莫爾(Butch Wilmore)和威廉斯(Suni Williams)滯留太空9個月後終成功回家。他們二人都是基督徒,其中威爾莫爾接受基督教媒體問及感想時,引《聖經》希伯來書説:「有些事情在我們看來並不那麼美好,但對那些信祂的人,這一切最終都會是更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