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利比亚爆发的武装冲突再次把基督徒战争观的话题摆在桌面上。纽约南塔光浸信会主任顾奇伟牧师日前举行专题讲座,就基督徒战争观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顾牧师首先回顾历代教会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并逐一分析他们各自战争观的圣经依据。他表示,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完全停止过,而基督教会从一开始就在基督徒战争观的问题上挣扎过。比如,担任和平角色的基督徒能否服兵役?对于此类问题,教会领袖往往各执一词。
后新约时代中有关基督徒在罗马帝国军队服兵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第一,军人信主后是否需要退出罗马军队?第二,在前綫冲锋陷阵的基督徒军人可否转到后方工作?第三,信徒可否采用暴力手段抵抗罗马政府的逼迫?
由于早期教会的主流思想是奉行和平主义的,因此很多神学家反对基督徒参军。但到了第四世纪,随著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教会开始逐渐接受基督徒服兵役的现实。
这改变教会战争观的四大历史事件分别爲:基督徒被批没有尽到基本的公民义务;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爲国教,主要偶像从服役礼仪中废除了;外来雇佣军在罗马军队中的比重越来也大,使得罗马政府对基督徒义务服兵役的要求有所放宽;神学家奥古斯丁支持基督徒服兵役的思想对教会産生一定的影响。
顾牧师还指出,曾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将军向奥古斯丁请教一个问题:身爲将军的他能否带兵打仗?还是要立刻退伍成爲宣教士?奥古斯丁告诉说,这个问题应从法律和爱心两个角度去衡量。战争最终目的是建立和保障安全,而公义战争必须用公义方法来进行。
奥古斯丁认爲,身爲基督徒的军人、军官是可以参与公义战争,只是要将战争的杀戮破坏减到最低限度。但他反对神职人员和宣教士直接参与战争。因此,直到中世纪,和平主义和公义战争一直是教会战争观的主流思想。
然而到了11世纪,教皇乌耳班二世在讲道中号召信徒将中东地区从异教中解放出来,幷鼓吹凡是参与圣战的人,其罪可得到赦免。教皇激进的言论大大加剧十字军东征的步伐。
此外,12世纪的神学家家阿圭那提出了天使战争论。他认爲符合三大条件的战争才算作公义战争。第一,战争必须有法律权威来宣布﹐而不是个人。第二,公义战争发动者必须是被侵略的对象。第三,战争发动者要有正确的动机,幷且积极争取和谈的机会。
顾牧师还说,和平主义和公义战争的思想在文艺复兴和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依然非常流行。另外还值得留意的是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对战争的看法。他认爲,没有军队,就谈不上国家的和平。而战争是爲了推翻非公义的政权,建立一个稳定的和平时代。
他比喻说,战争好像一个医生将有病毒的肢体从身体上割除﹐目的是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另一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赞同马丁‧路德的战争观,他认爲军队是爲了保障社会的安宁而存在。
未完待续
顾奇伟牧师专题讲座:基督徒的战争观
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