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斋期第四主日(3月19日)为英国母亲节,追本溯源乃"母会主日",中世纪外地打工学徒回乡探亲、往所属教堂(母会)参加崇拜之日。
Welcome Churches的UKHK网页资料称,英国和香港的母亲节日期不同,今年英国母亲节在3月19日(主日),该日也是基督教大斋期(四旬期)第四个主日,基督教传统称为"喜乐主日"(Laetare Sunday),而母亲中的"母亲"是指"母会"(mother church),即基督徒受洗的教区教堂。
据悉,早在中世纪英国人已经有习俗在喜乐主日回到母会参加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远在外地打工的学徒或家佣的假期,在当天他们可以回到出生地探望家人,并到他们所在的教堂做礼拜。
那么,"母会主日"如何演变成"母亲节"呢?始创者是美国人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由于她的母亲多次表达想设立这节日,母亲去世后贾维斯于1908年在西弗吉尼亚州举行第一次公开的母亲节崇拜,以纪念1905年去世的母亲及感谢世上所有的母亲,经过贾维斯多年的努力和宣传,母亲节终于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节日。
至于母亲节怎样从美国传到英国,这归功于彭斯威克·史密斯(Constance Penswick Smith),他在1920年代提出复兴传统,在英国发起一场复兴母亲节的运动,鼓励基督徒在母亲节庆祝母亲拥有多样的身分,例如教会(母会)、家庭中的母亲、耶稣基督的母亲、大自然的母亲。 这一举措受到英国教会的欢迎,母亲节迅速从英国本土传播到英联邦国家。
时至今日,英国许多教堂仍在母会主日举行特别庆祝活动贺母性。 然而,随著世俗的母亲节在全球流行,在英国逐渐取代了母会主日。
今天,英国庆祝母亲节的方式与香港非常相似,孩子制作小手工送给妈妈,例如卡片、小礼物、鲜花,或者帮忙做家务、煮饭等,无论英国或香港都按著既定的日子来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