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只有一次死亡经验,叶庆华神父在生命伦理讲座揭开死亡的奥秘,从基督信仰永恒并非永活,是进入上帝圆满的爱,鼓励人将心中挂虑交托给上帝。
向逝者说"再见":朝向一种愿望
死亡没可能参考过来人的经验,纵使濒临死亡的人分享的经验也只是个人化,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死亡的经验,是否感觉平安源于自己怎样看生命,怎样发挥生命源于对人生的愿望与喜恶,这些都是动力的泉源。
不论任何环境,人都可以发挥潜能、实现自我、服务社群,纵使社会有战争暴力动荡,也如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意思是舍生取义、不想见到不公义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想要的东西憧憬美好的事情,无奈人生渴望的事受著威胁,如处于战争的社会、社区暴力、健康疾病等。
每一个人都会有生命结束的时候,唯有以信念支持,挫折逆境中坚持心中所想。在安息礼拜怀念逝去者,生平对家人、身边的人付出的辛劳,常听到一句说话与亡者"告别"、"再见"、"后会有期", 反映大家都朝向一种愿望。
理性能解读死亡?死反映生的问题
叶庆华继而探讨不同宗教对死亡的解读,人渴望有圆满的幸福,圆满包含永远的意义,也是人性最深的渴望,无奈人生是先天的矛盾,凭甚么动力活下去呢?不同的哲理和宗教企图为死亡提供答案。
从理性角度看,人在死亡前善用人一生,对生命意义来说生与死都是一种奥秘,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解读,视乎这种解读是否与自己的经历产生共鸣。人生是不断变化,不同阶段的经历有不同的感应,所以这种共鸣是浮动的,小时候相信这哲理宗教教长大后未必相信。
从人生哲理角度看衍生一连串问题:人死后是否尘归尘土归土?人生价值怎样肯定?人死后若说回归自然,在这种自然之中怎样安顿在生时的挂念?若没有一个将来人会感到平安吗?死的问题反映著生的问题。
基督信仰:永恒非永活乃圆满的爱
徒基督信仰角度,死亡通向永生,世上有各式各样的人,有不同际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变化和差异,理性思维没法完全明白。
圣经强调,上帝创造天地和世上各式各样的人,人不是灰尘泥土,是上帝赋予的气息,有著上帝的样式。因此,人死后永远与上帝一起,人因著上帝的爱而生,在世上最后的归宿也是在上帝的怀抱。
神是爱,人与祂相似,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彰显神的爱,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和永生舍己钉十字架,人生的意义在于各种关系中彼此相爱,这种爱使人相似上帝通向永恒。基督徒认为神是爱,爱永存不挠,所以死亡不是人生最后的事实,最终的价值是贯通现世与来生。
基督教所肯定的永恒并非一个永远活著不死,而是圆满的爱与神合一的关系,在天国浸沉在上帝的爱里。死亡不是灰飞烟灭生命从此消失在深渊,乃是进入更新的爱里。
叶庆华总结,平安来自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鼓励每一个人将心中的挂虑交托给上帝,欣然转向在主里无边的爱,这份爱为我们打开未来的门。
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生命伦理资源中心"2月18日举行讲座, 叶庆华神父主讲,题目为"在死亡面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