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讲座"探讨生死 叶庆华:永恒非永活与主圆满的爱

「生命伦理讲座」探讨生死 叶庆华:永恒非永活与主圆满的爱
"生命伦理讲座"探讨生死 叶庆华:永恒非永活与主圆满的爱

每个人只有一次死亡经验,叶庆华神父在生命伦理讲座揭开死亡的奥秘,从基督信仰永恒并非永活,是进入上帝圆满的爱,鼓励人将心中挂虑交托给上帝。

向逝者说"再见":朝向一种愿望

死亡没可能参考过来人的经验,纵使濒临死亡的人分享的经验也只是个人化,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死亡的经验,是否感觉平安源于自己怎样看生命,怎样发挥生命源于对人生的愿望与喜恶,这些都是动力的泉源。

不论任何环境,人都可以发挥潜能、实现自我、服务社群,纵使社会有战争暴力动荡,也如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意思是舍生取义、不想见到不公义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想要的东西憧憬美好的事情,无奈人生渴望的事受著威胁,如处于战争的社会、社区暴力、健康疾病等。

每一个人都会有生命结束的时候,唯有以信念支持,挫折逆境中坚持心中所想。在安息礼拜怀念逝去者,生平对家人、身边的人付出的辛劳,常听到一句说话与亡者"告别"、"再见"、"后会有期", 反映大家都朝向一种愿望。

理性能解读死亡?死反映生的问题

叶庆华继而探讨不同宗教对死亡的解读,人渴望有圆满的幸福,圆满包含永远的意义,也是人性最深的渴望,无奈人生是先天的矛盾,凭甚么动力活下去呢?不同的哲理和宗教企图为死亡提供答案。

从理性角度看,人在死亡前善用人一生,对生命意义来说生与死都是一种奥秘,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解读,视乎这种解读是否与自己的经历产生共鸣。人生是不断变化,不同阶段的经历有不同的感应,所以这种共鸣是浮动的,小时候相信这哲理宗教教长大后未必相信。

从人生哲理角度看衍生一连串问题:人死后是否尘归尘土归土?人生价值怎样肯定?人死后若说回归自然,在这种自然之中怎样安顿在生时的挂念?若没有一个将来人会感到平安吗?死的问题反映著生的问题。

基督信仰:永恒非永活乃圆满的爱

徒基督信仰角度,死亡通向永生,世上有各式各样的人,有不同际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变化和差异,理性思维没法完全明白。

圣经强调,上帝创造天地和世上各式各样的人,人不是灰尘泥土,是上帝赋予的气息,有著上帝的样式。因此,人死后永远与上帝一起,人因著上帝的爱而生,在世上最后的归宿也是在上帝的怀抱。

神是爱,人与祂相似,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彰显神的爱,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和永生舍己钉十字架,人生的意义在于各种关系中彼此相爱,这种爱使人相似上帝通向永恒。基督徒认为神是爱,爱永存不挠,所以死亡不是人生最后的事实,最终的价值是贯通现世与来生。

基督教所肯定的永恒并非一个永远活著不死,而是圆满的爱与神合一的关系,在天国浸沉在上帝的爱里。死亡不是灰飞烟灭生命从此消失在深渊,乃是进入更新的爱里。

叶庆华总结,平安来自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鼓励每一个人将心中的挂虑交托给上帝,欣然转向在主里无边的爱,这份爱为我们打开未来的门。

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生命伦理资源中心"2月18日举行讲座, 叶庆华神父主讲,题目为"在死亡面前的智慧"。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 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祝福同性伴侣:教宗离世留下的争议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星期一清晨离世,他在任时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简称《中梵协议》)引来主教任命问题,而批准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亦备受福音派人士抨击。

  • 今夏如何服事返家的大学生?——给教会的五项建议

    大学生返家的这个夏天,是教会可以主动伸出手、重新接纳他们的重要窗口。教会可用真诚的关系、具体的行动,让他们知道:你仍属于这里,这里仍是你的属灵之家。

  • 复活节为信众祝福后 88岁教宗方济各离世返天家

    罗马天主教会第266任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于4月21日复活节星期一清晨7:35安息主怀,享寿88岁。梵蒂冈枢机主教凯文·法雷尔(Kevin Farrell)于两小时后发布有关死讯并指教宗因脑中风陷入昏迷,引发心脏骤停而逝世。

  • 特朗普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 他说了什么?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他在致辞中强调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并呼吁国家恢复信仰的精神。他也表达了对宗教自由、家庭价值和教育改革的坚定支持,强调政府应保护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现场有多位宗教领袖出席,包括葛福临和保拉·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