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目中,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但一項調查指出,多數的福音派基督徒領袖反對將美國稱作基督教國家,但它卻是福音的沃土。
這項研究結果是由美國福音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 NAE)對教會牧師、宗派領袖、大學校長等1百多位福音派領袖隨機調查後所得出的。
根據調查發現,近七成受訪的福音派領袖不把美國看作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但他們都一致相信美國是福音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是發展基督教工作最有前途的地方。
福音聯合會主席安德森(Leith Anderson)針對該調查結果評論説,「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認爲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但我們大多數福音派基督徒領袖們並不這麽認爲。」
安德森還補充説,其實「基督教國家」的字眼並非出自聖經,即便主張把美國稱為基督教國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認美國仍有數量龐大的非基督徒,甚至出現反基督教價值觀的思潮和行為。
所以,福音聯合會該調查所引發的爭論不僅限於美國是否為基督教國家,而是「基督教國家」的定義。而美國各背景的基督徒對「基督教國家」的定義仍各持己見、爭論不止。
把美國歸為基督教國家的人認為,只要一個國家是建立在基督教原則基礎之上,而且其國家的多數公民信仰基督教的話,就算作是基督教國家。
然而,對此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不能給一個由多樣化人們所組成的國家貼上一個信仰標簽。例如,國家青年事工網絡(National Network of Youth Ministries)的榮譽主席保羅‧弗列司門(Paul Fleischman)指出,「沒有一個國家能成爲一個基督教國家或非基督教國家。但可以説,我們的國家是部分建立在基督教原則的基礎之上,然而我們有很多民眾已不再遵從該原則。」
還有聲音指出,由於奧巴馬總統出台很多不利於基督信仰及家庭倫理的政策,使美國朝著世俗化國家的方向所邁進。此外,亦有人表示,既然美國是多種族、多信仰的大熔爐,那麼把美國稱為多信仰甚至是無神論的國家亦不為過。
為此,在哥倫比亞廣播工作的專欄作家布萊恩(Brian Montopoli)認為,「基督教國家」的定義是見仁見智、因人而異的。
據《基督郵報》消息,布萊恩表示,如果一個「基督教國家」的稱謂是由多數基督徒所決定的話,那麼不可置否的是,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因為美國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比例是6:1,優勢明顯。
他還説,如果「基督教國家」的衡量標準是由其政策、法律、行為準則是否符合基督教價值觀的話,那麼其定義就一言兩語難講清楚了。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
-
85歲華人名牧唐崇榮下週赴俄羅斯巡迴佈道 深入中亞挑戰福音硬土
著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將於下週開啟俄羅斯巡迴佈道之旅,以85歲高齡奔赴四城十場聚會。十場聚會中七場以華語主講,三場採用英語宣講並同步翻譯成俄語及烏茲別克語,旨在突破語言壁壘觸及更廣羣體。
-
更多青少年意識到社交媒體弊端 卻難言「戒斷」
雖然當代青少年不再熱衷成為網紅,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數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距離大規模遠離這些平台仍為時尚早。